007 上街(1/1)
作者:心之音
    说起来,这个刘梅比起安运顺来说要强很多,当初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村里有些脑子灵活的人都出去寻找别的路子,秋叶的大伯就是最早出去的一批人,可是安运顺还想窝在家里面,在自己的一亩二分地上不肯出去,如果不是刘梅每天船说要是你不出去那就我出去,你种地照顾孩子,更是以不过了为借口,不得已他才出去。

    其实安运顺脑瓜子也灵活,算帐什么的弄得很快,就是思维不开阔,不思进取。

    秋叶后来分析,一个在家不受父母重视的人,往往会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到处做坏事引起父母的注意;一个就是老实人,扮可怜进行到底,希望能引起父母的同情心。

    安运顺就是第二种,扮可怜扮弱小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可是事与愿违!对这样的子女做父母的往往更讨厌。不争气啊,没出息啊,注意是注意到了,但是更多的是失望。所以这样的行为产生的后果便是:从前是无视,后面是轻视。

    去县城后,安运顺找了个卖菜的生意,从农户手里贩菜卖,然后卖给县城里那些不种菜的人,还有那些食堂,一天的收入也不错,有时候一个月赚的钱都超过了县长的工资。这是个拿手术刀的比不上卖茶叶蛋的年代,一个卖菜的收入超过了一县之长,呵,呵,不可思议。

    那几年‘读书无用论’很流行。

    高的收入,这不仅大大的强大了安运顺的自尊心,还满足了他的嘴皮子,天天吹。后来带着村里的几个人一起去做,但是人家就是做不过他,更是觉得自己了不起了。

    安运顺的口才还是有几分的,但是很多时候这个口才都花在了吹牛上。而且也不与时倶进,自从拉上板车贩菜后,十几年都没有变过,除了出钱开了个酒楼,别的生意都没有做过。有人邀他去做大生意,去外省收购菜,再运来这里卖,卖给那些菜贩子,做一单生意可以抵这样小打小闹好几个月。但是有风险,做得不好,也要赔几个月的收入。所以他犹豫着,一直下不了决心。秋叶记得那时她跟妈妈刘梅两个人对他说道:“你去吧,我们不怕吃苦,不怕受穷。”可最后安运顺还是说道:“算了,还是别去了,别到时连累一家人饿肚子,现在有得吃有得住就行了。”秋叶跟刘梅两人失望至极。刘梅当时对秋叶说:“你爸那个人真不是个男人,做什么事都前怕狼后怕虎,成不了大事。”

    事实也是如此。

    第二天一大早,刘梅就将秋叶叫起来,TC村是安源县里几个岛村里的一个比较大的村,四面环水,出行必须坐船,每天六点半的时候跑县城的船都会在固定的码头等着村民,无论有没有坐满都会开船。如果没有赶上,就得等别的村的船,看到别村的船后还得在岸上大声的叫,收费也会贵些,所以去县城的话得早早的起床,还有一截路要走。

    秋叶经过一整夜的休息,身体也恢复过来了。刘梅一叫,马上跳下床,这时候没有家居服之说,连睡衣也没有,一天到晚都是穿一套,起床只要穿好鞋就行。刘梅一叫,秋叶就噔噔的跑下楼,安秋林也已经起来,他要上学,这个时候得吃早饭了,刘梅下了一碗面条给他,问秋叶要不要吃,不吃就去街上吃粉。记起前世的时候,每天早上刘梅都会下一大碗面条,一海碗,放一层厚厚的辣油,吃起来特美味!特爽!可能是因为吃面条的原因,初三那年秋叶慢慢变得比较胖,不过到了上中专的时候很快就瘦下来了。

    后来再没有尝过这么爽的面条了,去了外省后,刘梅也经常弄面条,但是味道就是不一样。不知是因为刘梅手艺差了还是因为面条的原因。

    “要。”秋叶毫不犹豫的说道。在前世,能上街吃粉肯定不会在家吃面条。

    一碗面条很快就熟了,农村的土灶,火很大。刘梅很快调好了油,端给秋叶一碗,自己也端了一碗吃,哧溜几声便吃完了。秋叶舒舒服服的吃完一碗面,擦了下嘴道:“姆妈,以后做菜油放少点,条的油也要少点。”

    那时候不懂养生,只以为油吃得多就是日子过得好的表现,曾经队里有一家做菜油放得少,然后被人嘲笑舍不得。秋叶家炒菜的油一直是挺重的。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人多傻啊!

    “油少了菜还怎么好吃。”刘梅说道。

    “油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好不好吃只是口味的问题。”秋华说道。

    “谁说的?”刘梅不相信,做菜出味道就是作料,作料最重要的就是油、盐、酱。

    “我在一本书看看到的,说那个油吃多了会得很多病,其中就有一种病叫糖尿病,根本就治不好。”

    “那会死人吗?”

    “如果不控制饮食的话,不按时吃药的话就会死人。”

    “哦。”刘梅看了眼秋叶回道。

    刘梅将碗收拾好,将门锁了,就带着秋叶出门了,路上要是碰到去县里的村民,说得来的就边走边聊,说不来的就打个招呼。不过今天路上很少人,只有刘梅领着秋叶往码头上赶。

    村里很多人秋叶都不认识,就算认识也不知叫什么?秋叶见人都是一脸的笑,算是与人打了招呼,很多人都说秋叶很懂礼貌。

    刘梅与秋叶紧赶慢赶的赶到码头,船还没有开,两人踩着翘板上了船,同队的吴婶也在船上,连忙招呼刘梅过去。今天去县城里的人很少,基本上是卖货去的,村里主要种棉花,种瓜果,村里的土地很肥,种的瓜果很甜很大很受卖,就是运输不方便。到了瓜熟的时候,便得靠一双腿一对扁担挑着去,上坡下坡,挣点钱也不容易。

    “刘梅,你女儿考上中专了。”刘婶问道,要知道考上中专可是一件大事啊,考上户口就出去了,以后不用交提粮,还可以安排工作,那就诗家人啊。

    “考上没问题,只等录取通知书了。”刘梅骄傲的应道,女儿可是给她长够了脸,要知道,全村二千多个人到现在还只有一个是考出去的,还是个中专生。

    有很多人都打量着秋叶,他们中有的孩子跟秋叶是同一个年级的,可是他们的孩子成绩可没有秋叶的好,别说上中专了,高中都上不了,只能上职中,上职中可是不解决户口的,要知道城市户口有多宝贵,可是不容易搞的。

    “刘梅,叶妹子跟你一般高了。”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

    “是啊,是啊,将来要比我高的,要比我高的。”刘梅有些兴奋的说道。虽然这个时代没有形象气质之说,像刘梅个这么矮的也找了个帅老公,安运顺身高一米片他们家的兄弟都这么脯比刘梅高了二十几公分。所以身高不是决定性的问题,但是个儿脯那也是件高兴的事。“这不,今天去给她买衣服。”刘梅没有说去找店铺的事。

    “叶妹子长得漂亮,将来肯定能找个好对象。”有人打趣道。

    秋叶笑了笑,脸没红。笑话,前世孩子都生了,开一个这么低级的玩笑有什么好脸红的,是不是应该做个害羞的样,否则他们会不会传自己是一个脸皮厚的人。秋叶低下了头,看着手里带出来的书,有多少年没有看课本了,以前的那些知识是不是都忘了,过两个月就要去上高中了,赶紧温习一下,否则到时候就麻烦了。

    “难怪成绩好,爱学习啊,上个街都拿本书。”有人笑道。

    ------题外话------

    大家能猜到是哪年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