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火星蓝图(2/2)
作者:世纪阳光

    设备下方,是两排实心轮胎,与四个圆柱桩脚。

    其上第一层平台高5米,前方是巨大的分离机,与上面第二层平台的破碎机连通;

    【鉴于大环境如此,

    后方是两个大小不一的排泄口,小号的与圆筒软管连通,可向侧后两边伸出,对准了一台太空运输车厢顶入口;

    大号的,多了一套高压成型烘烤机,压制成型的各种沙石砖块,源源不断从输送皮带,运到后面待装台。

    4台太空机器人,再将砖块分装到等候的运输车厢内。

    装满砖块后,运输车送到已经挖掘完毕的大坑,用于修筑各类仓库、厂房或人居内墙,减少今后修建太空基地的合金材料。

    最高的第三层平台,一个主驾驶室,负责钻井松土与设备移动。

    一个副控制室,专门负责铲土,倒入前端的巨大漏斗,为设备运行提供原料。

    整台机器共有5个控制室,4台配套的运输车,2个维修保养兼机动岗位。

    刚好需要11名技术工人,外加4台太空机器人,组成了整个机组的联合作业链接。

    随着两台大功率的粒子发动机启动,机器设备在嗡鸣声中开始运转,正式进入极寒环境下的挖掘作业。

    2人第一天训练时,也远远见过这场面。

    第一次亲临现场,见证了这震撼人心的壮观场景,一时心潮澎湃,激动难抑。

    这种心情,与在电视网络上看宣传视频,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

    2人想上去体验一把,旁边巡检的维修工满脸严肃,表示必须验证电子操作证书后才能上岗,奈何不得只好放弃。

    观摩了半个小时,看腻了千篇一律的规定动作,两个人便没了兴趣,随车赶往几公里外的建筑工地,了解沙石砖的用途。

    在一处深达120米、长3公里、宽2公里左右的大条坑里,紧挨峡谷两侧坚硬崖壁,正在修筑地下太空基地。

    这段河床坑道,已被挖掘一空,正好因地制宜因材施工,用于修建地下太空基地。

    站在条坑边缘,遥望底部,只见上千名矿工,已经改行当起了建筑工人。

    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进行分工合作快速施工。

    一部分工人,负责运送就

    地取材冶炼的钢铁合金、压制成型的沙石砖块等建筑物资。

    一部分工人,负责外墙合金隔板组装固定。

    一部分工人,负责结扎支架钢筋。

    一部分工人,负责操控小型机械臂,抓取重达百公斤以上的成型砖,套上固定好的钢筋支架,各司其职不停工作。

    无数机器人在旁边协助,有些专干简单的重力活,有些专司检测工作

    在遥控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有了固定的建筑标准,有了精准的仪器测量,有了及时纠正的警示装置,从未从事过建筑行当的矿工们,也能轻松应付。

    内墙,已经修建到离地30米高处。

    中间,分隔出无数大格子,部分铺上了盖板。

    从没有封口的往下看,直达地底无隔板,估计是用于生产或生活废弃物排放。

    牧良2人,跑进附近的临时指挥室,请工作人员打开全息模型图,听完讲解后,终于有了大致的了解。

    根据介绍,这是一处,充分利用火星资源的太空基地。

    北段崖壁,地处新火山形成区边缘。

    地下2公里,就可以贯通正在缓慢上涌的岩浆,为整个基地提供持续的保温地热。

    根据预测,新火山将于千年后喷发,安全根本不成问题。

    南段崖壁,已有惊喜发现。

    一处较大的地下水源被探明,能够为3000人提供10年的循环用水,为太空基地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建成后,整个基地顶端,全部是间隔的环形玻璃罩。

    里面,将大量种植果树、蔬菜,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同时,还会尝试在室外种植耐严寒植物,检验这个寒冷星球植物生存的底线。

    尽最大努力,促进生态循环,改善居住条件。

    2个紧盯模型立体图,着实惊叹于地星总署的大手笔。

    即使是受限的生机,也足以证明外星科技的强大力量。

    如果有一天,耐寒耐旱植物,顽强生长在火星的土地上,进而改变空气含量,推动气候变化,增厚稀薄大气层,逐渐形成温室效应。

    再通过人工干预地壳运动,运送大量海水孕育生物,最后重建火星生态架构,那将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这是工作人员,给出的终极幻想。

    虽说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但至少在理论上,能够站住脚,并不排除它成为现实的可能性。

    想起地星人类探测太阳系的艰难困苦,征服荒芜星球的挫折无奈,牧良心里很不是滋味。

    科技代表实力,实力等于能力,能力等同权力。

    残酷的自然法则,决定了生物圈的食物链条,站在顶端的动植物,可以傲视种群。

    残酷的星际资源争夺,决定了科技文明的进步节奏。

    实力超群的文明国度,同样能够雄霸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