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五章 李连贵(2/2)
作者:干面鱼
    杜守义在病床前日夜守护,一点点看着老李怎么离开人间。

    一开始他怎么都想不明白,系统不是奖励一千片‘帮宝适’了吗?怎么老李还是倒下了?

    答案在老李弥留之际揭晓了:他拿着这些尿不湿去一个宫里老伙计那里换了整整一箱碑帖。

    他对大限之日早有预感,这是他为杜守义办得最后一件事。

    星期天老李出殡,就埋在离熊明父母不远的地方。墓碑上刻着‘恩师李连贵之墓’,署名是熊明。在离开人世之前,老李终于用回了他的本名。

    王桂花想着把老李留下的十几片尿片烧给他,被杜守义一把拦住了。

    “老李不需要那个,他是条堂堂正正的汉子。”

    他的话音刚落,阴霾的天空中忽然传来了隆隆雷声。

    冬雷震震,盖棺定论。

    ......

    星期天的深夜,杜守义独自坐在桌边,眼前是王桂花前两天交给他的那口箱子。

    白天出殡的悲伤已经渐渐褪去,现在是该看看老李留下的东西了。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碑帖,是老李耗尽最后的生命和尊严换来的,是人世间最珍贵的礼物:心。

    看着看着,他的眼泪流了下来,帖上的那个‘悲’字,像把匕首般刺进了他的心里。

    杜守义心有所感,他拿出了纸墨,挥笔写到:‘悲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杜守义第一篇正式书法作品《悲夫帖》,在今晚问世了。

    《悲夫帖》抄录了贾谊《鵩鸟赋》的下半篇,全帖总共二百二十九字,悲恸之情跃于字里行间。

    特别是贴首的那个‘悲’字。观之若久,让人不由得生出一种‘长太息以掩涕’的心情。

    《悲夫贴》是杜守义作品中十分少见的,风格中带着很多米芾味道的东西,与他日后创作风格大相径庭。这被日后的书法研究者认为是杜守义十分早期的作品,是他转型期的标志。

    对这个说法杜守义完全赞同。尽管日后看来《悲夫贴》还很‘稚嫩’,但他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承认,这是自己的第一幅可以称之为‘书法作品’的字,而且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因为每每回首眺望,日后的诸多书道成就都是从此夜,从此帖开始的...

    老李走后,王桂花的赡养问题就摆到了眼前。王桂花和老李只是幼年相识,老来搭伴过日子,真要提感情之类的很难讲。但当年老李从老家逃回京都时,王桂花对他是有容留活命之恩的

    熊明知道老李的心思,他在病床前郑重承诺:师父走后他来给师娘养老送终,就像对自己亲娘一样。

    杜守义当时看到一旁的娄小娥脸色一白,不过那时的情形已经顾不上她了。

    老李病重,守夜和出殡,‘顽主’王远都来参加了。王桂花孤苦伶仃,李吉祥身份可疑,没认识杜守义前这两人没少受亲戚的气,这里面说不定就有王远一份。

    不过他里外分得很清楚。一直没干检举老李这样的下作事,这两年对王桂花一家更是看护有加,所以这种事就既往不究了。

    守夜的时候杜守义给熊明讲了个发笔小财的机会,让他找机会筹划一下,告诉王远,算是回报一下他这两年照顾老李的人情了。

    六+四年四月会推出第三套人民币,而第二套既黑十版的人民币会在一个月后迅速退出流通领域。

    那么问题来了,远郊农民手里的钱怎么办?搭车去银行换吗?车票不要钱?没来得及兑换的钱怎么办?杜守义和熊明聊得就是这个。

    赚这钱有两个阶段,前期是以折扣从农民们手里换钱,赚个车马费。

    因为时间有限,这么做需要不小的预备资金,更需要大量人手。要派人走村串户,或者干脆拿个小板凳去村口坐着,就像中秋节收月饼票一样。

    不过这是否涉及到‘干扰金融秩序’、‘投机倒把’就不知道了,真要是认真起来罪过不会小,干不干还在两可之间。

    杜守义的着眼点在后期。过了五月兑换截止期后,第二套人民币就是废纸了,那些残留在民间的数量应该还不少。到那时候杜守义会以最多两折的价格收购这些‘废币’。你王远多少钱收上来我不管,反正一块钱我最多只给一两毛。

    杜守义收了这钱也不亏,等钱币收藏热兴起后,他找个人坐庄炒就行了,赚多赚少的问题。

    让两人没想到的是,当晚随便闲聊,日后竟扯出了一张遍布京津冀城市乡村的收购网,收购物品也从废币转向了古玩。

    而王远慢慢‘改邪归邪’,日后竟成了个大文物贩子,还在琉璃厂开起了古玩店。

    在他打了一次眼,输掉裤衩之后,杜守义把‘珍藏’多年的第二套人民币交给了他。王远摇身一变,一个超级炒家就此诞生。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1秒记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