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七章 陆稿荐(2/2)
作者:干面鱼
    ”

    看他情绪不高,龚小北劝慰道:“你是举手之劳,对刘姐那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我看挺合适。”

    小书亭app

    杜守义想了想,道:“得,做都做了,没什么好说的了。咱们吃饭吧。”

    说起吃饭龚小北笑了,道:“今儿柱子哥送来道菜,你猜是什么?”

    杜守义懒得用见闻色了,看着桌上扣着的碗问道:“是什么?田鸡?”

    “不是,是斑鸠,咱们家八姑娘抓来得。”

    杜守义一听,笑了:“哎幼喂!都学会打猎了?行,有它在咱们以后饿不着了。”说完他还不忘夸了一句:“你把这妹妹教的不错。”

    小北以为他在说二哈,其实他是说给二香听得。院子里传来沙沙的藤叶响动,显然二香听到了,它高兴了。

    一夜无话,时间到了十一月七号,礼拜四。上午。

    “叮,宿主今日签到奖励为,‘真正老陆稿荐’酱排骨x500。”

    杜守义看着那五百块酱排骨不由得大赞一声,‘大气!’系统这次是真‘大气’,薅起好羊毛来一点不手软。

    说起陆稿荐,江南地区大名鼎鼎的就有三家,苏州、无锡、嘉兴都有。它们中哪一家才是正宗的呢?你听我按着时间线捋一捋就明白了。

    ‘苏州陆稿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康熙。它的创始人姓陆,毫无疑问,他是陆稿荐这个品牌的源头。

    可商标登记到民国才有,在这以前是不讲知识产权的。

    在苏州陆稿荐成名后,各色打着陆稿荐招牌的熟肉铺子在苏锡常一带遍地开花。

    这个情况你想想‘稻香村’就能明白。不说全国,单京都在解放前就有多少‘稻香村’了?做南味糕点的铺子,不挂个‘稻香村’、‘桂香村’的招牌都不好意思开门营业。

    无锡陆稿荐就是这么借名来得。‘无陆’在清同治年间创办,专做熟肉生意,尤以酱排骨出名。

    随着他生意日渐兴隆,周围借光的也聚了过来,一个小小的码头商业区内挤着十几家姓名雷同的酱肉铺子。除了直接叫‘陆稿荐’的以外,还有叫‘老陆稿荐’,‘真陆稿荐’等等。

    所以‘无陆’在民国初年索性把名字注册为‘真正老陆稿荐’。六个字是全名,‘真正老’这三个字是招牌的一部分。它把能用的字全占了,看你们这帮幺蛾子还怎么折腾。

    以当时的情况看,它并不是在向‘苏陆’叫板,只是要和开在周围的诸多‘陆稿荐’们做个区分。

    这其中还有个情况。‘无陆’的创始人是‘陆步高’,碰巧也姓陆。他是不是‘苏陆’的后世子孙无据可考,所以暂时只能把他们当两家人看待。

    嘉兴也有个陆稿荐,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位姓黄的师傅,在‘苏陆’学艺师满后,跑到嘉兴做起了酱鸭生意,用得是陆稿荐的名字。上文说过,当时这种借名的情况很普遍。

    说到这儿差不多该清楚了。除了‘嘉陆’有明确的师徒传承。其余的‘无陆’也好,包括湖州,常州等等各地的陆稿荐,都和苏州陆稿荐没有明面上的关系,只是借个名而已。

    这在现代是严重的违法侵权行为,但在那个年代,借名司空见惯。挂‘浦五房’,‘杜三珍’招牌的生熟肉铺随处可见。

    苏陆也好,无陆也好都有一个差不多版本的故事:说是一个老神仙化妆成乞丐,uu看书吃了好心店主施舍的一块肉,然后留下了一片神奇的草席。草席又被称为‘稿荐’,所以店名就叫陆稿荐云云。

    老神仙是噱头,这大家都能明白。那么‘陆稿荐’的名字是从何而来的呢?

    陆稿荐的苏式酱汁肉口味偏甜,做得时候会加入很多糖,他们家炖肉时会在锅底垫上一张草席,以防粘底烧湖。

    奥妙就在这张草席上了。据说当年有别于同行用廉价稻草垫底,陆老板从京都,花大价钱运来了马连草垫子,这就让成品熟肉里带上了一股独特的草木清香,吃口还不油腻。这也是‘陆稿荐’三字的由来了。

    说到这儿有些刹不住车了,索性再扯远一点。八国联军入侵那会儿,也就是一九零零年前后,苏州陆家的后人将‘陆稿荐’抵押给了吴县人倪松坡。同时又将‘杜三珍’,以六百多块大洋的价格卖给了同一个人。二百三十多年的家族传承从此易主。

    看到这儿,有些爱吃熟食的朋友可能会倒吸一口凉气。这两个字号是一家的?

    没错,‘陆稿荐’和‘杜三珍’。这两家百年老号其实是兄弟。曾由同一家掌握,又同时卖给了同一个人。一南一北,和京都的东来顺、又一顺竟有几分彷佛。

    倪松坡临死前将陆稿荐给了二儿子,杜三珍给了三儿子。

    知道倪家二房接手后是怎么处理生意的?根本不用处理。他们每日只管礼佛就好,生意照样兴隆的不得了。

    这陆家子孙当年是怎么想得?几百块大洋就送走了两只下金蛋的鸡?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