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章 猴子(2/2)
作者:干面鱼
    “她妈病了,我把她接过来,和棒梗奶奶两个一起看着。省得咱们宝贝丫头过了病气,对不对?小安?”说完她又逗弄起床上的小安来。

    “要不晚上让她睡小北那屋吧,让一大妈也好好修养修养。”

    “不行。你那儿又是猫又是鸟的,万一挠了怎么办?我和棒梗奶奶说好了,晚上你一大妈要是感冒还没好,就让丫头去秦淮茹那屋。”

    老太太不知道空气调节仪,真要说起来,小安在自己家反而更安全,可这话没办法说。

    留下了冰淇淋后,杜守义又到郭大娘家看了看,郭大娘处在漫长的自我恢复期,腿脚还有些不利索。

    “你怎么又拿这么多东西?”

    “替我们家老太太跑腿的。”

    杜守义放下东西笑道:“也没多少,就是点糖火烧和水果。老太太说了,让您闲了在屋里溜达溜达就行了,下雨天别老想着往外跑。

    面啊菜啊让您闺女女婿多跑跑腿,别总想着不要麻烦她们,该用时候还得用。”

    郭大娘笑道:“哎,知道了。一直劳烦老太太她惦记着。”

    “那是,您几位在她眼里可都是小丫头,疼着呢。棒梗他奶奶,孙子孙女都三个了,老太太时不时还喊她:小妮子,小妮子。”杜守义说的绘声绘色,把郭大娘逗得直乐。

    逗了会儿闷子杜守义说出来意了。

    “大娘,五九年那会儿,您这房进水了吗?”

    “进了,”说着她往自己小腿处比划了一下,道:“都涨到这儿了。”

    “今年的雨看着不比那年的小,怕是还要发水。

    要是发水您上我们院避两天怎么样?我们那儿地势高,轻易淹不着,彼此还能有个照应。”

    “这还是老太太让你来说的?”

    “除了她还能有谁?也不是说肯定发水,兴许就是老太太一个没看准呢?我今儿来就是让您提前有个心里准备,到时候别慌别忙,咱有退路。还有,郭姐那儿也得提前知会一声,省得她到时候担心。”

    等杜守义从郭大娘家出来时,她的眼圈是红红的.....

    晚上,杜守义习惯性的到护城河边去溜达了一圈,看看水位涨没涨。这只是这两天养成的习惯,倒不是太了不得的事。

    京都下大雨就怕漏雨塌房,都是些老古董房子,经不起雨水浇灌浸泡,但你要说淹死人那还真是少见。

    说到这儿又要扯些题外话了。六十年代时,京都的下水排水系统比较陈旧落后,最古老的是明清时候铺设的。

    在五六十年代,国家下力气进行了一番改造。当时参照的是老大哥标准,主要排水渠,按二十年一遇标准修建,而毛细小排水管道,是按一年一遇的标准建。你没看错,就是一年一遇。

    当时预备的就是下了雨直接排走就完了,一个内陆城市,干旱年份一年只有两三百毫米降水,市内又有这么多河流、暗渠、海子,要那么强大的地下排水能力干嘛?

    这种思路有没有问题呢?其实真没什么大毛病。

    五九年也好,六三年也好,包括那些历朝历代数得着的水灾。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周围河流倒灌。

    也就是说,周围排水河道涨太高,都超出京都地平线了。这种情况你就是按万年一遇的标准修建城市排水也没用,水根本排不出去。

    京都周围有九十二个排水口,在平行世界的六三年时六十七个发生了倒灌。三分之一在往外排水,三分之二在往里倒灌河水,这种小学生应用题一看就明白了,不淹才怪。

    说起京都河道,还要说点题外话。都知道梁思成夫妇为了保护京都古城殚精竭虑,他们被后世捧得很高。可是谁为保护京都城市露天水系说过话吗?不知道。如果有,他们就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不要以为这是件自然而然发生的事,其实那并不简单。

    在京都民间有位养金鱼的高手,同时也是位历史学家。在刚解放那会儿,他把家里几个木海的金鱼都送了人,盆也倒扣起来,不养了。因为以他对历史的了解,新政权一定会进行卫生运动和城市大改造,以后京都怕是没有捞鱼虫的水沟了。历史上,德=国、俄=国都是这样的。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臭水沟是改造了几条,但没有填埋。比如天桥那儿的龙须沟,南锣附近的玉河,这些都改成了暗渠。可以捞鱼虫的地方还留下了大把。

    所以在五十年代中期他又开始养起了金鱼,这一养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没停过。

    从这件轶事也可以看出,保护京都自然水系,很可能是有人在背后默默出过力了,因为这样的举动已经超出了历史规律和普通认知。

    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是一个人,几个人,或是一个集体做出的贡献?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这已经不可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