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七章 菜系(2/2)
作者:干面鱼
    都说京都饮食不好,没文化。京都菜别说四大,连八大菜系、十大菜系都挤不进去。这可真是......

    好吧,您还真说对了!

    京都是没有菜系的。至少解放前是这样,没有‘京帮菜’一说。

    那些说京都没有饮食文化的,是不是能理解这个说法?越是远离权力中心,或者越是小地方,就越能保持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也更纯粹?

    而京都从元开始,元明清,连续三朝帝都,政治文化的中心。海纳百川,想纯粹也纯粹不了了。

    说京都没有饮食文化的,是把京都放在一个单一城市角度考虑,而不是帝都。京都其实是菜系中的帝王,而不是一路诸侯。对解放前的京帮菜而言:朕即天下,天下即朕。

    京都是席面菜大本营,搞饮食文化输出都搞到XZ去了,还要怎样才算有文化呢?不过后来席面菜消亡,老窝被人兜底翻了。胜者王侯败者寇,你们说什么是什么吧!京都这个闷亏算是吃定了。

    这话要招骂,就不再往下说了。

    有人亏就有人赚。菜系分化之后一开始势头最猛的是‘厚积薄发’的粤菜。从八十年代开始,伴随着渔村文化散播,粤菜全国开花。但日后,得益最大的当属川菜。

    川菜一路走来并不一帆风顺。在经历过八十年代差点被粤菜绞杀的至暗时刻后,川菜向死而生,变得无比强壮起来。

    九十年代以后,重麻重辣口味像流行文化般迅速蔓延全国,在各地牢牢扎下了脚跟。连带着湘菜、黔菜这些辣口‘小兄弟’也火了一把。

    当然了,这说的都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了,六十年代席面菜刚开始走向没落。这时的京都人爱吃麻辣的并不是那么广泛。好巧,大领导正好在这些人中。

    杜守义签到了麻辣海参后就预料到和徐伯伯有关。果然,午休时龚小北告诉他:徐伯母来电话了,让他俩明天中午去吃饭。

    不过这次他们只是陪客,徐伯伯真正‘邀请’的是宁建国和小伟。进京这么久,他还一直没见着这小兄弟俩呢。

    “明天姨妈不是说来看小安吗?”

    “嗯,照常来,看完小安后我们一块儿过去。”

    “哦,那我得和大勇说一声,让他明天别等建国了。一身汗的去人家里做客不礼貌。”

    李奎勇拜师后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白天上学,中午回家吃完饭就去熊明这里补课,或者来木工房干活。晚上还有一大堆作业,包括练毛笔字等着他。

    杜守义就是要把他的时间塞得满满的,让他和小混蛋之流没时间接触。

    中午见到李奎勇时,他正趴在木工房的工作台上,对着高架床的图纸进行研究。

    这也是杜守义交给他的学习任务,要学着把一件整体的家具解构出来,做到每一个配件都心里有数。

    “师父,您来了?”李奎勇回头看见他连忙过来招呼道。

    “建国明天上午不能来了。”杜守义说着走向工作台,问道:“有什么问题吗?”

    没马上等到李奎勇的回答,他回头看了看,只见徒弟的脸上挂着一丝失望的神色。

    “怎么了?”他问道。

    “哦,没什么。建国还说这礼拜来教我跑酷的。”

    李奎勇的爷爷开过小澡堂,以他的家庭出身参=军是没什么指望了,跑酷这些学了没用。

    道理如此,话却不能这么说。杜守义想了想,把心中的打算说了出来,

    “跑酷这东西你就当锻炼身体练着,别太着迷喽。现在我就你师姐和你两个徒弟,等槐花再大些我也准备收她当徒弟,然后这辈子就你们三个,不再收徒了。

    你们三个将来就老老实实在我身边待着吧,爬高窜低的这些学了用处不大。你们跟建国,小伟这些要离开家,走南闯北的孩子学的东西不太一样。”...

    杜守义说这番话也是经过考虑的。收徒弟就像养了个孩子,太累了。不但要管吃喝拉撒,还要教他们本事。教完了本事还要给他们谋个饭辙,负责到底。实在太麻烦了!

    看看后世的桃儿?徒弟一堆,小剧场弄了好几个,哪儿有事都得算他头上,累不累啊?

    再看看抽烟喝酒烫头的那位。徒弟没收几个,留下大把的时间,小动物养着,小酒喝着,没事还玩玩摇滚,那日子才叫舒坦呢!

    他上回和何雨柱算过账后也才刚刚明白过来,自己脚边的孩子就一个加强班了,还用得着往外找什么徒弟啊?这些孩子都教好了,这辈子也就值了。

    至于徒弟,就收三个吧。唐僧不也才收了仨徒弟?他的本事还能大过唐僧去?

    以后就收点门生,学生什么的,不用再去费那心神了。

    杜守义的话信息量有点大,李奎勇的脑子一下没转过弯来。等师父走了好一会儿他才明白过来:就三个徒弟?!

    小当槐花他都见过了,那是师父当眼珠子般疼的干闺女,这么说来真正的‘外姓人’就他一个?那他岂不成了师父对外的一块门脸了?!...

    李奎勇心里想着这事,回家的时候还有些魂不守舍的,他妈见了问道:“怎么了,大勇?被你师父骂了?”

    “没有,师父不骂人。”李奎勇想了想,还是说道:“师父今天和我说,他就准备收三个徒弟。师姐一个我一个,还有槐花小师妹。以后他不打算再收徒弟了,让我们老老实实在他跟前待着。”

    “啊?什么意思啊?”李奎勇的妈一下子也没明白过来。

    “三个徒弟都是师父的门脸,师姐师妹还是师父干闺女,就我是外人,而且就我一个男的。”.....

    这时候‘外人’已经不是一个坏字眼了,它代表着一份造化,一份深厚的福缘。也许这是命运想要补偿一下李奎勇前世的亏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