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回国!(2/2)
作者:新手钓鱼人

    李景均闻言,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愕然。

    他和陈省身相识也有接近二十年了,很清楚自己这位老朋友的性格——不同于数学上的才华出众,陈省身在生活中一直都是个选择困难症。

    他很多时候连全麦面包和吐司都能犹豫半天,遑论回国这种关乎人生后半生发展的事儿了。

    结果没想到。

    三人之中陈省身居然这么早的就表了态,这可不想是他啊.

    面对李景均的愕然,陈省身则轻轻笑了笑:

    “景均兄,你为何这样看着我?”

    “我如今也五十岁了,因奥本海默先生的邀请来到海对面,也过去了整整一轮。”

    “海对面这边啥都好,科技发达、节奏现代化、建筑高大繁荣,但是这里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家啊。”

    说着说着,陈省身亦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十年前海外留学生归国,当时我面对家庭和政治背景的顾虑所以拒绝了邀请。”

    “如今小璞(陈省身的女儿)已经十一岁了,身体已经负担的了归国的颠簸,政治方面的顾虑我也打消了。”

    “眼下既然有这么个大家一起回国的机会我是觉得不能再错过了。”

    “其实这样回国也好,我和老华那边还有些事儿要勾兑勾兑呢。”

    或许是被小杨之前那番话刺激到的缘故。

    陈省身这位后世谜团重重的数学大佬,少见的表露起了自己的情绪。

    后世说起那些建国后留在海对面的学者的时候,经常会用【贪图海对面优渥生活】之类的句子去描述他们。

    但实际上。

    真正一心追求物质生活所以留在海对面的学者有是有,不过数量真没那么多。

    根据海对面移民局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

    1930-1945年在海对面留学的学者平均入籍时间足足长达11.3年,截止到1960年之前,毕业后三年内便入籍海对面的留学生人数只有17人。

    所以大多数留美学者的轨迹其实带着很强的【迟疑性】,也就是各种因素的叠加下一点一点的朝海对面倾斜。

    反倒是将来华夏强盛后,很多人钻着法子也要润到海对面。

    而陈省身的经历,便是典型的前者:

    物流毕业的履历让他在政治方面长期有着极深的顾虑,这导致在很多留学生回国的时候陈省身一直在怀疑与动摇。

    同时众多留学生回国的那段时间恰逢陈省身的女儿陈璞出生,陈省身担心女儿和刚生产完的妻子坐太久船会出事,便最终决定留在了海对面。

    接着再往后的故事就是所谓的砝码叠加了,如果没有今天这么遭事儿,陈省身就将在一个多月后留在海对面。

    至于他所说的老华指的则是华罗庚。

    当初华罗庚曾经写信劝说陈省身回国,不过陈省身最终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海对面。

    后来1955年兔子们评选第一批学部委员,陈省身的恩师孙光远遗憾落选,陈省身便认为这是华罗庚对自己的报复。

    二人为此还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好在后来还是说开了。

    当然了。

    这件事最终并没特别影响二人的交情,远远没有发展到小杨小李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倒是陈省身和丘成桐的关系不是很好

    接着陈省身又看向了李景均,问道:

    “景均,你呢?”

    “我啊?”

    李景均闻言伸了个懒腰,目光悠长的看向了远方的天空:

    “我也准备回去,毕竟我和你们不一样,我逃难来的嘛。”

    “现在既然有了两位大人物作保,我肯定就打算回国了。”

    陈省身点了点头。

    李景均这话倒是没啥问题。

    李景均确实是所有留美学者中的绝对另类,这年头留美学者里头为物流工作过的有不少,但像李景均这样的还真是孤本一个。

    不过幸运的是。

    如今国内主要领导已经知道了李景均的情况,还共同署名给他来了封亲笔信,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没有不回本土的理由。

    况且李景均的亲朋关系也都在国内,据陈省身所知,自己这位好友对海对面的生活习惯、食物种类也并不是特别适应。

    所以李景均的回答不算出乎陈省身的预料,这是最好猜的一个答案。

    紧接着。

    李景均和陈省身同时转过头,将目光锁定了一旁的小杨。

    “小杨,你呢?”

    听到两位长辈的问题,小杨的脸上忍不住浮现出了一丝迟疑。

    说实话。

    别看现场三人中小杨是坚持最久才入籍海对面的华夏学者,但其实他的内心远远没有他履历那么坚定。

    例如在过去这些时间里,他的父亲杨武之就曾经多次远渡重洋,想要将小杨给带回华夏:

    1957年到1962年夏天,杨武之三度在日内瓦和小杨团聚,其中也多次提到希望杨振宁能够报效祖国的想法。

    不过可惜小杨的母亲罗孟华却每次都不赞同儿子回国,其中在杨武之介绍道国内可以制造飞机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站排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

    于是小杨的回国之路就这样磨着磨着中断了。

    当然了。

    如果就这样把责任归结到所谓的慈母身上,那么对罗孟华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小杨本身的意愿同样不可忽视。

    至少在当时那段时间,小杨并不太愿意回国。

    不过很微妙的是。

    在小杨入籍后的第七年,他又主动提出了想要回国做贡献,不过这个申请却被与徐云聊天的那位作家给劝解开了。

    其中的心路历程,大概也只有小杨本人才懂吧

    可惜后世看来,小杨.或许说老杨多半是准备将这段过往,以及他和小李的恩怨独自带进坟墓封闭了。

    眼下这个时期随着某些变数的出现,小杨又一次面临了回国与否的选择。

    而这一次.

    他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面对眼睛眨也不眨盯着自己的李景均和陈省身,小杨的脸色也渐渐开始变幻了起来。

    虽然在原本历史中他最终入了海对面的国籍,但这并不代表他对自己出生的故土就没有任何情感——真要是那般无情,他不可能拖延了足足19年才在移民合同上签字。

    只是原本每次都是海对面的砝码重过了本土,而这一次却是本土砝码逐渐占据了上风.

    赵忠尧.

    陆光达.

    杨武之.

    一位位朋友亲人的面容飞快的从小杨脑海中闪过,最终画面定格在了去年父亲杨武之送给他的那面国旗上。

    尽管只是记忆,小杨却感觉到了国旗上传来的热度。

    小半分钟后。

    小杨缓缓睁开了紧闭的双眼,整个人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影响极其深远的决定:

    “景均兄,省身兄,我也和你们回国,咱们.”

    “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