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章 心绪难平(2/2)
作者:我叫排云掌
    猪脚所在家族,既然是一个颇有实力的商贾之家,自然关系网也是不差的。

    要说没有官面上的靠山,怎么可能?

    不管是在什么时代,商贾之家一旦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想要更进一步的话,都是需要官府资源支持的,不然就等着被其他商贾势力瓜分吧。

    这样的事情,在权贵看来相当普通。

    只是,里漕帮的江湖行事作风,叫他们本能的不喜。

    动不动就用武力,还玩破家灭门的这样的狠辣手段,谁也喜欢不起来。

    是不是,里像他们这样的权贵,漕帮若是对上了,也是毫不犹豫的武力镇压?

    就是所谓的世家豪族,在单纯的个人武力方面,怎么可能比得上财大气粗,势力惊人的漕帮?

    若是不小心遭遇偷袭,还真有可能直接被灭。

    只要一想到这样的可能,权贵们怎么可能心中毫无波澜?

    要知道,红楼世界的武者堪比龙蛇演义世界的存在,都是修炼的气血武道,绝顶高手的实力相当强横。

    因为此方世界有仙人驻世,武道天花板可比龙蛇演义世界要高得多。

    像是王超那样的强者,大乾国内虽然不多,却也算不得太过稀罕,更强的武者都有存在。

    可以说,顶尖强者一人敌一军也不是什么神话。

    只是,王朝自有压制,甚至消灭他们的手段,另外还有佛道等宗,教,门派牵制,并不敢胡乱强出头。

    红楼世界的武道天花板极高,下面的武者实力自然不俗。

    勋贵们对此心中有数,自然颇为忌惮拥有不少强力武者的势力,中的漕帮绝对属于里头的佼佼者。

    自然而然的,由故事情节,想到了现实里的漕帮。

    权贵们带着探究的心思,很想弄清楚,现实里的漕帮,是不是也这么蛮横霸道?

    想想之前的朝堂争斗,不少听了情节的权贵,心头不由一凛:还真有可能!

    那场波及大半朝堂的争斗,才刚刚结束没多久,一些权贵还参与其中,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忘记?

    只是没想到,和漕帮有利益交集的朝臣,数目那么多罢了。

    另外,他们眼下更关注的,则是漕帮本身的武力。

    正好,之前为了争夺淮扬之地的私盐份额,漕帮和淮扬盐商大打出手,露出了不少真实实力。

    淮扬盐商手下的私盐贩子,还有自身招募的私人武装力量,可不是说着玩的。其中高手数量相当之多,而且也不缺乏亡命之徒,相当凶猛。

    不然,他们凭什么有胆气针对扬州巡盐御史下手?

    可就是如此强横的私人武力,却在和漕帮的直接交锋中大败亏输死伤惨重,最后不得不饮恨让出巨大的私盐利益,漕帮的江湖武力之强横可见一斑。

    而强横的私人武力,此时却是听了情节的权贵们,相当忌惮的存在。

    若是他们和漕帮发生了利益冲突,岂不是有性命之忧?

    就算得罪了当今,大不了辞官回乡或者被调往荒僻之处,一般也不会有性命之忧,可得罪了区区一个江湖势力还更加危险,简直就是荒谬之极。

    总之,某些和漕帮没有利益纠葛的权贵心中,对漕帮的印象可不怎么样。

    ‘排山倒海’的还是很吸引人的,不仅只是部分权贵喜欢,就是当今有空闲的时候,也不忘听一听。

    皇帝要听说书,自然有宫里的太监出马,用不着请外头的所谓说书先生效劳。

    大明宫内相戴权,自然也矗立一旁听了一耳朵。

    他自然知晓‘排山倒海’是谁,心中对贾蓉的写作能力,真心佩服得很。

    就是以他的见识阅历,每每听到情节,也是忍不住沉浸其中,相当的精彩。

    更夸张的是,‘排山倒海’的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和现实的状况紧密相连。

    第一部《陈世美别传》,里头可是狠狠的揭露了科举的某些潜规则。当今更是因此派皇室暗探秘密调查,结果叫当今狠狠发了一通脾气。

    现实情况比更加残酷,正如猪脚陈世美那样的寒门子弟,想要科举出头相当困难,这是当今很难接受的事情。

    最近的几次科举,当今在其中花费了不少心思,做出了不少的调整,目的就是为了给寒门子弟更好的上升通道。

    可就戴权所知,效果并不如何。

    事实上,寒门子弟若是没有进入书院学习,本身的学识和能力,比起学院学子可要差不少,除非遇到那种天众奇才。

    在科举比拼中,自然比不过那些经过特训的书院学子。

    按照某次贾蓉和他喝酒聊天时的说法,真要让寒门子弟有更多的机会,那就得将各地官学的作用好好发挥出来,和各地书院争抢最好的生源。

    他觉得很有道理,不过却是没有在当今跟前提过。

    当皇帝的,其实都没什么耐心。

    最喜欢看到的,却是很快就能出结果的好事,而不是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看到效果的所谓‘十年大计’。

    说句不好听的,皇帝能不能活到见到成效的时候都难说。

    当然,那一部让当今知晓了科举里的名堂和门道,有意防备之下还是有些效果的,起码不会叫滥竽充数之辈有机会出头占位。

    对于各地知名书院,有意无意的压制,也对南方喜欢议论朝政的东林书院起了反感。

    第二本《聚宝盆》,则让当今对于民生有了清晰的了解,知晓底层百姓的需求和想法。

    尤其是小民想要通过努力翻身,其中所要遭遇的艰难困苦,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

    对于地方豪强,还有地方官府衙门的行事作风和手段,也都有不小理解。

    再结合皇室暗探,通政司衙门,还有特务机构各种渠道收集到的信息结合分析,自然对于大乾王朝的底层状况,有了模糊的大概观念。

    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事实上除了开国皇帝之外,能有几个皇帝对于底层有所了解的,能有个模糊概念已经相当不错了……

    天气陡然转寒,差不多睡了一天懒觉,就是不想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