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竖子当真该杀(2/2)
作者:吃瓜子的犀牛

    其实历朝历代,大部分造反者的口号看似大相径庭,实则并行不悖,无非是给“朝廷”和君主先扣上一个“无道”的帽子。

    因为对方失了道,所以天命才会归我,而得道者必然会多助,失道者自然应寡助。

    这多寡之间的“助”,往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阶级斗争。

    争民心,说白了,就是争阶级、争阶层,争夺不同阶级、阶层的拥护与支持。

    只不过因为民智未开,再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故此,斗争完了,胜利了,顶多,换一批功臣元勋,拉了前朝皇帝下马,换一个新皇帝上位,换汤不换药。

    王政的宣传与具体的施政,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两头其下,效果显着。特别下邳、彭城两地,地位重要,向来是他宣传与施政的重中之重,攻取平寿,奉高解围的消息一传出来,上街庆贺的百姓中,十成中至少有六成是真心实意高兴。

    且与有荣焉。

    ......

    徐州两边的战事,其实不仅是参战的双方,便是王政附近的几路诸侯,也一直在默默关注。

    而当胜负已分之后,便在下邳全城庆贺之际,无数公文也在那些潜伏者徐州境内的密探快马加鞭下,犹如长了翅膀一般,飞一般的向周围各自的本家传开。

    相比之下,孔融的败亡,反而不如袁谭的失败更让不少人暗自震撼,悚然而惊。

    那可是近四万的冀州军啊!

    且是在徐州军的主力大半被北海国牵绊的情况下...

    竟然一个月没攻下区区一座奉高不说,更是在王政亲自出马之后,短短时日内便被接连逆转,最终硬生生的被逼着从泰山的领土主动撤离!

    这让不少人在暗骂袁谭无能至极的同时,也都在争先恐后的打量奉高战事的真相。

    一场参战人数达到数万规模,在此时群雄割据的初期,已是难得的大战了,根本不可能瞒过众多眼线,很快具体的内幕传开。

    在收到冀州军兵临奉高城下的时候,此时王政的大半部曲早已起拔,赶赴去了北海,此时下邳的总兵力亦不过才七八千人,随后王政亲率大约三四人千人,一路昼伏夜出,没有选择最近的路线,反而绕道从东面的琅琊郡潜入了泰山,直到这时,不仅是袁谭,连奉高的守将昌豨也不知情。

    甚至便是下邳,大部分人也被瞒在鼓里。

    随后,王政突出奇兵烧毁了冀州军后方的屯粮点,又亲自增援奉高城,在城破的最后关头竟是从冀州军正面的防线撕裂了一道口子,主动闯入了奉高,扭转了战局。

    粮草严重贵乏、加之对方在关键时刻带来的精锐战力实在不俗,最后让袁谭被迫撤军,退回了青州临淄!

    这一仗下来,前黄巾反贼,天公将军,如今的厉阳侯、徐州牧王政,是真正的一战成名,个人声威再次上了一个台阶,可以说达到了令天下人侧目的地步。

    毕竟对手的档次决定了你的档次。

    相比之前的各场战役,无论是陶谦、刘备的徐州军,曹操的青州军、还是泰山群盗,若论声威,此时毕竟都要逊色于冀州军。

    尤其是,这还是刚刚将另一支天下强军白马义从彻底碾压后的冀州强弩!

    结果这样的对手,王政竟然靠着三四千人,便逼的袁谭主动撤军?

    这一战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极其深远,甚至王政和袁谭其实都不自知,原本已有另外两家亦准备入场,加入这次会猎徐州的盛宴!

    袁谭并不知道,从他攻打奉高的第三日起,收到消息的曹操,已领麾下大将夏侯惇前往济北郡的蛇丘城,时刻关注奉高战局的变化。

    而当收到哨骑回报,奉高眼见告破时,曹操更是第一时间便派兵增援了蛇丘,打着一旦袁谭拿下奉高,夏侯惇便可趁机将泰山郡西面的几座城池先行光复。

    奉高可以给袁谭,但曹操决不能接受整个泰山都落入袁军的势力范围,哪怕此时曹操名义上还和袁绍联盟,他也觉得此事大大不妥。

    而另一边的扬州,袁术同样亦是蠢蠢欲动,在得知徐州兵力空虚,泰山又遭到袁谭攻打之时,袁术亦是想着趁机夺回下邳!

    是的,是夺回!

    在袁术的眼中,下邳本该就是属于他的,甚至整个徐州本就该是属于他的!

    所以同样的时间点,九江钟离亦有大股的兵马调动!

    结果...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王政竟然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旧出兵相援奉高,还以少胜多大败了冀州军...

    这一战打下来,曹操和袁术再次犹豫了!

    毕竟,前者目前和王政勉强算是相安无事,后者更是名义上的盟友啊。

    这竖子这么能打,要是没有必胜的把握,冒然和他撕破脸皮,到底合不合适?

    最后袁术那边率先放弃了趁火打劫,而曹操迟疑再三时,却又收到了北海那边的战事亦定,天军已在回返的路上。

    他长叹一口气,阖目良久,心知良机已失。

    当晚,荀或前去拜见曹操时,正好看见这位未来的魏武帝独自坐在堂上,对着手中的一碗米饭怔怔发呆,随后突然冒出了一句话。

    “竖子当真该杀!”

    “竟逼反如此将才,不能为吾所用!”

    荀或在旁默然不语,他何等聪慧,自然知道曹操这句竖子说的是谁。

    可也更清楚,光阴不能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