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章 捡漏四合院(2/2)
作者:三寸刀
    第二天上午十点,刘清山三人就找车把高仓健一行人接到了散人庐。

    至于为何卞连锡坚持取了散人庐这个名字,刘清山并不知情,据他的估计是老爷子难忘曾在道家门派的成长经历吧。

    那处四合院地处二环跟三环之间,算是核心城区了,但由于深入老城区,不是本地人还真难找过去。

    不过由于它背靠北海公园,园区外有一条马路可直通四合院附近,并有一个地理位置相当隐秘的石桥连接至后门。

    而且由于那条道并不跟其他主干道连通,所以路面上的进出车辆很少。

    因而,这个四合院虽地处地况复杂的老城区,却独享那个小石桥,车辆进出极为的方便,跟近在咫尺的拥堵主干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付老爷子介绍,这家院子是清朝时期的某位王爷的外室,所以尽管前门没有王府的高粱画栋,却也有后门的便捷进出。

    清朝灭亡后,这里就成了当时政.党的文史资料库房,解放后自然被政府征用为类似的公用场所。

    后来它的上属机关有了自己的办公大楼,这里就被腾出来做了民用,供给内部员工当做了集体宿舍性质的大杂院。

    十年前办公地址再次外迁至近郊,由于单位距离这里要横跨整个市区,上下班很不方便,所以那些临时住户就彻底的搬了出去。

    留下来的一个空院子就被租赁给了北海公园堆放杂物,付老爷子在得知刘清山的需求之后,就亲自找人打听到了这里,而原单位也有意对外出售,因此才有了这个四合院的房产证。这处院子并没花多少钱,当然这个说法只是针对于其他老城区的四合院而言,但也有两千万之巨了。

    一开始付老爷子是劝他先租下来再说,因为在老爷子看来两千万这个数目有些不值。

    但是刘清山可是知道未来的城区内房产价格,跟将来动辄亿计的恐怖数字相比,此时两千万的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

    况且付家老三出面,能帮他办下来银行的房贷,刘清山当时的心理是捡了个大漏的窃喜。

    这处院落是那种三进的大型设计,最常见和最标准的四合院,占地面积将近一千平米。

    而且由于这个地段属于历史文物保护区之内,即使是当时的民用时期,单位里也严禁了院子里的私搭乱盖,因而除了房间内部的装修和院子地面的整修,并不需要更多的大工程。

    所以这个院子能在半年内改装完毕,得以尽快进入营业状态。

    尽管这处房产早就换成了刘清山的名字,但他也是第一次登门。

    面对里外焕然一新却仍富蕴着浓浓古韵的巨大院落,不仅是他在心潮起伏,金溪善更是口中惊呼连连。

    不同于不了解京都城区情况的泰勒,她可是知道能拥有核心城区一处房产的不可思议,况且还属于历史文物保护区范围内,没有将来的拆迁之忧。

    里外三进的设计,同样令她忍不住脸上笑意盈满:“哈哈哈,跟做梦一样,我们竟然拥有了之前王爷才有资格拥有的绝版地段的房子!”

    刘清山之前跟她念叨过这个院子,所以金溪善心里很清楚这处地段的珍贵性。

    连高仓健都连声赞不绝口,即便是他对京都的房产走向毫无了解,但来到前他可是看见了相隔不远处的红砖碧瓦,能在距离皇宫这么近的地方拥有房产,而且是这么大的一处院落,他当然能猜得出这个位置的绝高价值。

    卞连锡早迎了出来,在一旁介绍道:“最难得的是这里的交通便利性,附近这么大的一块地,就只有我们家拥有后门处的小桥,也等于门前的那条马路是专为我们家开辟出来的!”

    他的得意不无道理,后门外的那座小石桥,只通往自家院子,附近的邻居依旧要绕道前门的老旧住宅区,而且这条马路并不通往任何主干道,唯有的小胡同似的通道,也只能供行人和自行车进出。

    更主要的一点是,石桥下的狭窄河道之上,市政方面并不允许建设其他的石桥,故而门前的这条马路也只会有前来他们家的车辆出现。

    况且过了小桥就是第三进院子的后山墙,此时已经被扒开的墙外,就是一片足有几十个平方的小型停车场。

    若是前来的车辆再多些,完全可以停靠在石桥另一头的马路边,由于这条道上并没有其他车辆通行,找关系在路边画上几个停车位,一点也不影响往来交通。

    穿过马路南头如同胡同似的狭窄通道,再步行几十米就是北海公园的一处侧门,将来住在这里也有了去公园湖边散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