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只租不卖的沸腾汽车(2/2)
作者:云天明
    尽管一年续约一次,算下来10年就要12万了,都可以自己买辆永久座驾了,但是帐不能这么算,因为这1.2万包含了保险费、保养费这两个大头,因此续约费只能按6000元年计算。

    这样的话,其实是提前20年享受到了拥有自己座驾的福利,而且这期间,还能随时换新,享受新款新车的福利,车辆始终是保值的,哪怕不想开了,还能不再续约,不用再花钱!

    这特么的绝对是天降大福利啊!

    首富就是首富,果然大气,干的事情真不一般,不走寻常路,福音啊!

    不过同时,大家也都有些懵逼,心说沸腾汽车卖的这么白菜价,能挣钱么?

    当然能挣钱!

    按照国家标准,车辆60万公里强制报废,那么理论上,不算每年的租赁收入,光是车辆报废的时候,里程折旧费就能收回来15万元!

    而沸腾汽车的生产配置成本,是控制在8万元左右的。

    不要以为8万元的车就有点LOW,这是生产制造成本,实际起码堪比市价15万以上的车了,算是稍微奢侈一点的中档车型,差不多是高配版思域、速腾那一档的。

    再说了,车辆报废了又不是所有零件都报废了,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回收在加工的,就算当废铁卖掉,那也能回收一些成本。

    再一个,发生点刮蹭、灯泡配件损坏、轮胎鼓包什么的,车辆维修得找沸腾汽车吧?

    车辆内饰,比如车垫、装饰品、手机架、导航、座椅套……等等这些,也会在沸腾汽车平台上额外买吧?

    以后新能源汽车充电,是不是得找沸腾汽车的充电桩或者电池更换平台,这电费油钱得出吧?

    总之等等等等这些增值业务,一旦生态建立起来,带来的利润可不少,远比卖车赚得多!

    更何况,沸腾汽车真正要做的,是网约车出行业务!

    这又是一大利润来源!

    前世有网约车公司说每年亏了1、200亿,怎么可能?

    且不说人家不务正业,到处烧钱,只说财务做账这个事情吧,会看上司公司财务报表的人就知道,其实有很多不同的会计审计标准。

    按照华国的会计核算标准,客户关系支出是计入公司成本的,所谓的“客户关系”,比如给乘客和司机发的那些优惠卷、打折卷什么的,就是客户关系支出。

    优惠卷发出去了,用没用咱不知道,也许现在没用以后会用,反正是要计入经营支出的。

    全国几亿人打车,每人发10元打车劵,那就“亏”了几十亿嘛,如果每天发一张,10天就“亏”了几百亿嘛。

    是的,我们每天是很赚钱,但赚的没有“亏的”多啊,减去之后,你看,还亏200多亿呢!

    但如果按花旗国的会计核算标准,这几百亿的“客户关系”,就不是支出,而是算作公司资产。

    然后这笔亏损几百亿的账,就会变成公司总资产增值了几百亿,这笔帐再一算:卧槽,一前一后相差上千亿呢,难道是我小学数学没学好?

    呵呵……

    所以这个账,一般情况下是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算。

    花旗国这么算账是符合其国家利益的,因为美联储可以无限印钱,印出来的钱,当然不能说成是负债或支出,而是有价值的资产,是要算进GDP的!

    而国内网约车反其道而行之,发放的优惠卷越多,自己亏的就越多,这是成本嘛,所以咱现在混的很艰难,大侠们饶命……

    其实到底赚不赚钱,不用算也知道。

    前世网约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人家都市场占有率90%了,依然还有那么多资本、企业蜂拥而至想在网约车市场里分一杯羹,就知道这玩意到底赚不赚钱了,否则你当他们傻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血亏也要削尖脑袋往里挤?

    退一万步讲,不赚钱又如何?

    方杰本来就没考虑过靠网约车赚钱,这只是相关科技产业布局和利国利民的需要,他要求一点都不高,只要不亏就行了。

    拥有重生记忆,加上人也不笨,今世又打下了那么大的基础,网约车做不到赚钱,还做不到不亏钱?

    这要是做不到,那还不如找块豆腐撞死得了!

    当然了,网约车产业只是第二步计划,现在说这个还太早,第一步计划是把沸腾汽车制造出来,然后卖起来。

    沸腾集团又不用自己真的造车,这是股东之一东风汽车集团的活儿,沸腾集团只是沸腾汽车的粘合剂,主要是负责整合各方资源,充分调动大家的优势,迅速把这事做起来。

    东风汽车集团大本营,恰好就在江城,有很多方便之处,这也是沸腾集团选择东风集团,而没选择其他车企的原因。

    家门口好办事嘛,连生产线都不用搬迁组装什么的,直接在东风厂区划了两套整车生产线车间分配给沸腾汽车就算完事了,这也是东风集团入股沸腾汽车的本金。

    至于相关配件和配套服务,厂区里都有提供,方便的很,车间人员也都是整体转到沸腾汽车的名下,可以说除了来了几名高管、生产车间换了个厂牌马甲,其他的基本上就是原封不动,整个过户过程没有掀起多大的动静。

    当然了,沸腾汽车不可能完全照搬东风集团的车辆生产线,很多东西得重新设计,不光是外观设计,内部结构也要重新设计一下,许多新材料、新技术也会运用到沸腾汽车里,同时还要为将来推出新能源汽车做预设。

    而说到汽车设计……

    别忘了,江城理工大艺术设计学院是干嘛的。

    而且江城理工大成立之前,参与合并的高校之一,就有江城汽车工业大学,人家就是分门别类专门干这些的,相关技术人才完全不在话下。

    至于材料科技,合并前的江城工业大学,其最牛逼的专业就是材料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设在这里,所以也是近水楼台。

    新能源方面技术的话,继续让比亚迪在广东那边搞研发就好了,暂时不用大动干戈。

    这会儿比亚迪在汽车行业里,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他们只是在锂电池领域里做到了行业里数一数二的存在,比如它是诺基亚手机的电池供应商,现在也是华为手机的电池供应商。

    直到03年,比亚迪才组建了比亚迪汽车,开始进军机动车行业,目标定位就是新能源汽车。

    但短短3年时间,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发展,而且一开始也是在做燃油车,以此积累整车造车的技术经验。

    如今沸腾汽车成立,而且定位几乎与比亚迪汽车一致,经某人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各种威逼利诱后,比亚迪汽车作价15%的股份,整体并入了沸腾汽车,避免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但要搞清楚一件事:比亚迪汽车是比亚迪汽车,比亚迪是比亚迪,一个是造车的子公司,一个是研发锂电池的上市总公司,沸腾汽车只是整合了比亚迪的造车部门,而不是吞并了比亚迪。

    其实也吞并不了,人家02年就在大亚湾上市了,也没必要吞并,方杰手上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不想再自找麻烦。

    现在把比亚迪汽车整合进来,除了在锂电池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上,需要比亚迪提供支持,其实也是带比亚迪飞起来,以后沸腾汽车赚了钱分了红,可以反哺比亚迪,让它有充足资金继续搞研发,并加大研发投入。

    至于华为的参与,长远战略是让网约车搭上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技术的顺风车,短期则是为了把中央智能控制系统弄出来,搭载到沸腾汽车上。

    沸腾汽车虽然一开始的定位就是用来跑网约车的,可不代表它就拉胯了,甚至相反,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内部系统,都要搞得高大上,中央智能控制系统便是其噱头之一。

    当别的厂牌汽车还在手动操控车内各种配套功能,甚至还得买专门的配件当导航设备时,沸腾汽车已经把中控屏操作拿出来了。

    这就很高大上有木有?

    无论是导航、听曲、收听广播,还是温度调解、倒车显示仪、蓝牙,或是链接互联网、网约车接单……等等功能,全都搞上!

    这玩意看着高大上,其实对华为来说只是小儿科,这就是个屏幕大一点的华为智能手机,有了智能手机3G网络,足够开展网约车业务。

    但普通民众可不会这么认为。

    一辆市价15万的沸腾汽车,无论是外观、性能,还是内部功能、科技含量,都不亚于甚至超过了市价25万以上的B级车,这样的性价比,大家买车时会怎么选,还用考虑么?

    如果这样还要犹豫,那么加上1年只要1.2万的买车费,终身换新车,终身免费保养,终生免费保险,不上路不要钱,终生免费升级的超级VIP车主体验呢?

    面对这么多的套路、诱惑、噱头,以及实实在在的性价比、优惠福利和售后托底,相关新闻一经发布,别说那些有需求的民众了,就连那些从未奢望过要买车的人,也都开始考虑是不是要弄一台沸腾汽车爽一下了。

    有网友道出了真相:如果综合比较的话,30万以内的车,无论是宝马、奔驰、奥迪,还是其他厂牌的汽车,在沸腾汽车面前,都不值一提!

    所以这种事吧,手快有,手慢无,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聪明人早就下好了单。

    沸腾汽车成立后,在年底公布了一则数据:截至目前,沸腾汽车预售量突破100万台!

    这个预售,可不是口头预约或者花几百块钱就能预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销售数据,每个预购的用户都至少缴纳了1年的租赁费,订购了沸腾汽车1年的使用权和所有权!

    而100万台又是什么概念呢?

    2006年汽车销售行业统计数据是,全国月均销量是70万台左右。

    也就是说,沸腾汽车成立不到4个月,产品都还没影,只是讲了一波故事,刷了一些新闻,然后预售数据,就超过了全国私家车1个月的总销量数据!

    牛逼了!

    更牛逼的是,方杰这完全是空手套白狼有木有?

    100万辆汽车预售,每辆车1.2万订购费,这特么就是120亿元RMB到手了!

    这可不是泡沫估值,而是实打实的现金!

    之前笑话沸腾集团要造车的那些人,这会儿全都傻了。

    更让他们傻眼的是,沸腾汽车还公布了另一项数据:沸腾汽车的计划产能是5万台月,并且明年年底才会量产……

    换句话说,现在订购的话,差不多要等2年才能拿到车,为此沸腾汽车还特别凡尔赛地提醒了大家一句:等不及的就不要订购了,我们现在确实忙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