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三十二万石(2/2)
作者:九悟
    在大明的税收中。排行前三的税种是:田税、盐税、钞关税。而钞关税是多少呢?崇祯年间是90万两。对比一下宋朝的商业税就知道,这个数字太扯淡了。

    而具体到少府此时关于“皇商”的优惠政策,直白点说,就是能合法的省掉崇文门税关的税。

    今天在座的诸位的背景,非富即贵。但是,并非所有人每次都能全额免税进崇文门。若真到那份上,崇文门宣课大使的业绩还要不要?

    这个小小的从九品芝麻官可是天下有数的肥缺。一年搂个一万两银子轻而易举,且不犯法。

    小本生意,省个3.3%的税那真不在意。但是大额生意呢?

    譬如,在座的某些人是京师里的煤炭供应商。每年冬季,京城里煤炭消耗量都是按几百万斤来算的。算算这个帐,就知道此时庭院里沸腾的原因。

    …

    “同知大人,且容我等商议片刻。”一名老者起身说道。

    正在庭院里的众人,并不知道此时在庭院东侧的厢房中,一身青衫的天子正看着他们。

    崇祯身旁有数人簇拥着。计有东厂太监王永祚、司礼太监方正化,锦衣卫同知董琨,礼部尚书掌邸报事周延儒,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温体仁。

    一个东厂的百户正介绍着庭院中的诸人:“圣上,刚才问李大人的乃是国丈嘉定伯(周皇后父周奎)家的二管家。年轻人是襄城伯李守锜的庶子。这老者是乐安公主府中的老仆…”

    崇祯面无表情的点头。

    明末第一大害当然是言官!但是要说统治阶级,武勋、皇亲国戚、奄寺这都是跑不掉的。而他现在看到的就是,武勋、国丈、公主都是有钱人。

    而前些时日,他亲自坐镇御马监清理空饷、弱兵,很是处置了几个太监。抄家、贬谪凤阳。抄家一共得了六万两白银。

    这些人这么有钱,再想想他在京城外看到的普通百姓的生活。让他的心情有些沉重。

    窥一管而知全豹。贫富差距过大,只要是个高中生都知道这样有问题。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东厂厂公王永祚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琢磨着天子的想法。他很清楚的知道,天子心情不愉快。

    这时,见庭院里的众人都外出商议,周延儒躬身作揖道:“臣为陛下贺。少府此法至少可得二十五万石粮。以充实内库粮仓。”

    周延儒在二十岁时就文魁天下,连中会元、状元。智商真是没得说。很显然,少府要诸豪商竞价,并给出好处。这势必会得到一个低的粮价。

    以一石粮八钱银子算,二十万两白银可够得二十五万石粮食。可供御马监两营数年之久。

    崇祯回过神来,思绪回到正轨,微笑着道:“玉绳这么笃定?”

    周延儒,表字玉绳。他肯定的道:“商人逐利。只是,臣以为此举恐会损害崇文门钞关税征收。户部毕尚书未必不同意。”

    崇祯笑笑,说道:“朕已和毕尚书沟通过,年底和他核算,补足崇文门关税不足的部分。皇商之法先试行之。”

    周延儒拍马屁道:“陛下运筹帷幄,臣自愧不如。”

    崇祯就笑着摆摆手。

    半个时辰后,李若琏来汇报最终的情况。以乐安公主为首的几家出价最高,愿意卖三十二万石粮给少府。折算米价略高于六钱银子每石。少府预付定金三成,也就是六万两白银。

    “好。卿好好办理此事!”崇祯心中喜悦,总算是一块大石头落地。很是夸奖了李若琏几句,叮嘱他把好质量关。再询问少府内的账房、文书招聘事宜。半个时辰后,才带着随行的太监、文臣们离开。

    …

    …

    李若琏,顺天籍。锦衣卫指挥同知,守崇文门。城陷,作绝命词云:死矣!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自缢死。

    ——《明季北略》,计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