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 回长安(2/2)
作者:心落无白

    林轩虽然不是宫女太监, 但是文武百官第一次上朝的时候,礼部都会教导礼仪。

    走路虽然没有苛刻到走路不发出声音,也要求微乎其微。

    “多谢陛下。”

    林轩谢恩以后,坐了下来。

    “朕交代你办的事情怎么样了?”李世民问道。

    “陛下,阿史那社尔已经同意了。”林轩把他和阿史那社尔见面的经过说了一遍。

    李世民沉吟了一会,问道:“你觉得阿史那社尔怎么样?”

    林轩明白李世民这是在担心阿史那社尔会借着帮助元奇吞并西突厥,相比较元奇和同娥设来说,阿史那社尔就要难缠多了。

    “阿史那社尔军事才能不错,政治眼光不足,不足为惧。”林轩思考良久说道。

    林轩之所以这么说,是结合历史和他几次见面对阿史那社尔的了解得出来的结果。

    历史上阿史那社尔在占领西突厥一半地盘的时候,却选择了去打薛延陀,最终被薛延陀打败,加上西突厥趁机反攻,不得不逃往高昌。

    而当时西突厥已经被他打的节节败退了,他要是继续攻打西突厥,有很大的可能能吞并西突厥。

    阿史那社尔仅仅因为仇怨,就放弃了那么好的机会,可见其缺乏政治眼光。

    而几次见面,林轩也感觉到,阿史那社尔打仗或许厉害,却并不适合当君主。

    刘邦杀功臣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虽然杀功臣的事情并不少见,但历史上比他厉害的也就只有朱元章了。

    然而汉初三杰,刘邦只杀了一个韩信,萧何和张良都得以善终。

    事实上刘邦对张良和萧何的猜忌,一点都不必对韩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终,是因为都懂得急流勇退。

    应该说张良是三人当中最聪明的一个,也是刘邦最放心的一个人。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刘邦论功行赏时,张良拒绝了刘邦对自己“自择其三万户”的封赏,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因为张良没有根基且澹泊名利,所以刘邦对张良最为放心,张良也因此得以善终。

    相比于张良,萧何在关中似乎“根深蒂固”,这一点也引来了刘邦的猜忌。据说刘邦曾三次试探萧何,看他有没有贰心。但萧何三次都将刘邦的疑心和顾虑打消了,从而化险为夷、幸免于难。

    萧何是怎么做的呢?前两次萧何通过派族中青壮年奔赴前线和捐献家产打消了刘邦的顾虑。第三次遭到刘邦怀疑时,萧何在关中已深得民心,成了刘邦猜忌的重要对象。此时,萧何听从他人建议,做了些“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dai”之类的事情,通过“自污”的方式败坏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声,从而让刘邦安心,最后得以善终。

    韩信却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动邀功的致命错误,最终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害。

    虽然看似和刘邦没有关系,但是想想以萧何的才智,如果没有刘邦的默许,他敢和吕后合谋杀韩信?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数岳飞了。

    懂得都懂,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是不敢说了,之前写了点自己的看法,被封了,到现在也没解封)

    当然了,政治眼光不光光只能用来明哲保身。

    也是一个君主必备的东西。

    历史上每次天下大乱的时候,都会涌现出很多充满野心的人争夺天下。

    就拿三国来说,曹操能和刘备说,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但是其他的诸侯就没有过人之处么?

    只不过那些人缺乏魄力、肚量和政治眼光,或者说在这些方面比不过曹操等人罢了。

    大浪淘沙之下,能成为一方诸侯的都有其过人之处,只不过光芒被人掩盖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