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4 英国霸主(2/2)
作者:轩樟

    但是华国和德国,目前也没有多少利益交汇点,想攀上新兴的德国这颗大树,也是难。

    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无不与海军的发展密切相关。

    数百年来,从西班牙到荷兰,从英国到美国,几乎每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都与海军的强大、海权的巩固息息相关。

    在人类历史上,要了解海军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英国无疑是最佳样本。

    曾拥有世界最强海军和最多殖民地的英国,对近现代人类历史和文明投射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大英帝国“日不落”的辉煌,虽已随其海上霸权的失去而终结,但英国海军由小到大的历史,就是最好的供华国借鉴的地方。

    地处西欧一隅的英国,是个不折不扣的海洋岛国。

    从上古时代到中世纪,罗马军团、日耳曼人、北欧海盗……接踵跨过英吉利海峡踏足不列颠,在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英吉利民族。

    近代以前,易遭大陆方向侵袭的梦魇,为英国的对外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大陆印记”。

    英国积极地介入大陆政治,在建立“跨海峡帝国”的梦想中耗费了几乎全部热情和精力。

    16世纪初,随着英法百年战争的结束和都铎王朝的建立,无奈离别大陆的英国人,方才开始明确地朝“岛国民族”的方向发展。

    此时,地理大发现正使欧洲经贸重心从地中海向“西欧-大西洋”方向转移。

    为对付外敌入侵,都铎王朝的君主们开始组建和加强一支正规海军,并自觉地把视野转向海外。

    正式成立于1546年的英国海军,在与海上强国西班牙的财富争夺中找到了发展的催化剂。

    1588年,被英国海军海盗式的打劫勾当所激怒的西班牙君主,出动庞大的“无敌舰队”,意欲一举踏平不列颠。

    殊不料,以大海盗德雷克、豪金斯为骨干的英国海军不畏强敌,一改传统的接舷战法而采用远距离炮战,一举击溃“无敌舰队”。

    这是英国人在夺取海上霸权征程中的第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战。正如英国人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一书中所言,这场胜仗“如同一个耳语一般,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耳中:即便是资源和势力都极为有限的小国,只要控制了海洋,照样可以赢得和守住巨大的海外领土”。

    此后,英国人满怀必胜的信心和对海权的强烈渴求,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至17世纪上半叶,以海军为后盾的英国不断扩大海外贸易规模,积极向印度和美洲渗透,基本确立了其欧洲强国的地位和英帝国的雏形。

    随着西班牙走向没落,为争夺海上霸权,英国相继与荷兰和法国这两个重要的新兴海洋国家展开竞争。

    从1652年起,英国与“海上马车夫”荷兰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海战,虽互有胜负,但通过转口运输贸易谋利的荷兰深受打击,最终耗尽了国家的元气。

    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17世纪后期直到19世纪初,英国与之进行了100多年的曲折斗争。

    在7次主要较量中,除第6次法国略占上风,英国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宣告拿破仑战争终结的1815年《维也纳和约》,标志着英国在海洋上完全战胜了法国。

    在此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没有哪个国家的海军能够和敢于向英国皇家海军挑战。

    到19世纪末,英国建立起一个横跨三大洋、遍布五大洲、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拥有约4亿人口的殖民大帝国。

    不管是人口,还是储备资金,华国目前的实力,就是乘以十,都未必是人家英国人的对手,华皇并不会盲目自大,认为华军真的比英国的军队强,上次在广东战场打的好,那都是英国人的杂牌部队,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如果一个国家的位置使之既不必在陆上保卫自己,又不会被诱使利用陆地设法扩张领土,与以大陆作为部分边界的国家相比,它就可通过将其目标集中地指向海洋而取得优势。

    作为一个四面环海、没有陆上直接威胁的岛国,英国能集中精力和资源发展和维持海军力量,将英吉利海峡变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继而采用灵活的“结盟-制衡”外交政策封锁和打击对手。

    英国以争得的海上优势为基础,实现了海军、殖民地和海外贸易三大要素的有序循环:强大的海军推进和保护了殖民事业和海外贸易;辽阔的殖民地提供了散布全球的海军基地,直接服务于舰队;巨额利润的海外贸易,既为海军建设及拓展殖民地提供了充裕的财源,更带动英国率先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19世纪的“世界工厂”。

    但是华皇也不认为英国此时具备了主导世界霸权的实力。

    19世纪后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优势迅速缩小。

    新兴强国纷纷寻求扩张势力范围,开始挑战英国在海上乃至国际事务中的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