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有首来之尾亦来(1/1)
作者:行期
    这世上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计划赶不上变化。纵然高华郡主已经和屈淮把所有梁帝可能做出的行为都列举了一番也都找出了对策,可是让屈淮和高华郡主万万没想到的,就是群臣竟然在早朝上吵起来了,以至于高华郡主的计划被全部打乱了——她直接被梁帝召到了朝堂上议政。

    跟着传旨的宦官走到乾坤殿,高华郡主彻底被里面的情形震住了,场面之震撼甚至让她怀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乾坤殿这个早朝的地方简直成了一个菜市场,只不过这个菜市场还稍微有那么一点秩序,每个讨价还价的都还知道先表示自己要开始了再继续排队,不过也只是一点罢了。

    在梁帝一味只知道拖而不堵也不疏的情况下,无论是哪一边都有些坐不住了。国师一党的人自然知道拖得越久就对他们越不利,必须速战速决来推动军政改革,而宰相那边则是因为两州州王已经被梁帝下旨暂时幽禁坐不住了。倒不是宰相林淼堂有多么心疼那惹出大祸来的两州州王,实在是两州的州王都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些官场和商场之间的往来都是有两州州王亲自负责的。现在两州州王全部被幽禁,两州的所有事务都被梁帝安排着交给了当地的地方官,林淼堂和两州州王之间的往来自然就断了。两州州王唯恐林淼堂弃卒保帅,不约而同的通过各种渠道威胁林淼堂。再加上林淼堂和这两州州王之间的往来绝对不光彩,其中更有绝对见不得光的成分存在。如果说上一次屈淮的问题只是梁帝保不保的问题,那么林淼堂的这些破事一旦被揭到了明面上,他就真的只有一死以谢天下了。所以林淼堂投鼠忌器,只能费尽心思的加快动作,指望着两州州王能够尽快得到赦免。

    林淼堂这边速度一加快,靳清作为他的直接对手,在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也不得不加快自己的步伐。两党互相竞争而又互相牵制,最痛苦的就是夹在两党之间少量保持中立的大臣和一直拖着此事的梁帝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层层高压之下,梁帝首先撑不住爆发了。

    让梁帝撑不住的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就是来自御史台层出不穷的手段。这个被梁帝设用来监察百官的机构,终于让梁帝也吃到了苦头。御史台中少有中立之人,在平时没有什么状况的时候,他们当然是梁帝手中的利剑。但是到了两党之争的情况之下,御史台中的立场就十分分明了。再加上此次性质不同,御史台中连一个中立的都没有,所以御史台的工作效率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今天国师一党的人找出各州州王玩忽职守的证据,明天宰相一党就能整出各州军纪严明的例子。每天早朝御史台都可以如同例行公事一般的对梁帝进行一番狂轰滥炸,直整的梁帝昏头转向,嗷嗷叫娘。所以在终于有人提醒了梁帝一件事用以解决每天早朝酷刑的时候,梁帝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其实想想就明白,以大梁各封地的状况,宰相一党的御史怎么可能找出那么多的证据证明各州军纪严明。就连平南王府背后的三州都敢在平南王这位第一藩王的眼皮子底下阳奉阴违,在南境时常燃起的战火里偷工减料。难道还能指望其余不经战火洗礼的各州能够军纪严明不成?倒不是说全盘否定了大梁的所有藩王,毕竟还有着平南王封地和镇北侯封地这两个地方在一堆污臭之中散发着独有的香气。但是御史台找出那么多的证据,其中必然有水分存在。所以梁帝一听见自己的大臣说这里面的问题就先信了三分,之后就是暴怒。毕竟御史台一向是他用来监察百官的机构,如果连御史台都不能保证证据的真实,梁帝还能够在大梁信任谁?于是彻查御史台提供证据的真实性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指派谁去做这件事更是一个问题。

    事关各州州王,非皇族不可,但是在众皇子亲王中如何选择便更加麻烦。大梁的成年皇子都有自己的封地,亲王就更不必说了。让他们去查这种事情本来就有问题,可是不派他们搞不好就有更大的问题。梁帝是左思右想,终于本着谁谁惹出来的麻烦谁处理的原则决定把这件事交给四皇子代王来解决,也算是有始有终。

    四皇子代王,出身显贵,母妃是镇北侯的妻妹。最为了解的就是镇北侯封地上的情况,所以一直以为大梁其余各州应该也与镇北侯那边的情况差不多。谁知道第一次监督两州换防就发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自己却又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口恶气憋在心里很是不爽,对于宰相那边的御史无中生有的本事也是深恶痛绝,所以梁帝一把这个差事交给他,他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彻查了。

    由于时间关系,一个一个的实地考察肯定是来不及了,但是代王自有代王的办法。他首先在长安周边的各州中选择了被宰相一党大力夸赞的两个作为目的地,之后借着他与杨定平有些往来,很快就从军令司精挑细选了几个两边都不喜欢的不涉党争的臭石头用来彻查。这些人身居军令司,身体素质绝对过硬,日日骑快马奔袭不是问题。代王便安排这些人组成小队,也不让他们接触各州州王,而是深入底层,让他们从普通百姓入手调查各州民生。同时代王还请靳清和林淼堂同时推荐官员随队,请九州元帅屈淮派小队兵保证百姓和官员的安全,顺便还可以保证两边都没有什么能影响结果的动作。而他自己则是带着梁帝派给他的一堆官员在这些州轮流观察军纪军容,还顺带着让这些军队实地演练,结果显而易见。

    就算是之前已经得到了消息也有了些准备,但是这些东西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生变动的事情。各州陋习经年累月,哪里是可以糊弄的了代王的。仅仅看了被两个被宰相一党夸得像花一样的州,代王心里就有谱了。

    其实御史台那边宰相一党的御史也很为难,大梁各州军纪败坏早就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一直没有被这么大规模的翻到明面上来罢了。想要找几个军纪严明的多么不容易啊,平南王府和镇北侯府的封地都已经被他们说烂了,只能把没有的当有了。说远了这些长安的官员不知道,关键是不能让梁帝不知道,否则岂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说近了……正在被代王调查的两个州就是榜样。所以这些人大部分选择的都是居中地区的地方,临近长安的也只有代王调查的那两个州。但是在今天代王结束了调查带队回了长安的时候,问题就爆发了。

    面对代王对他所调查的两个州情况的了解,御史台中宰相一党当然站不住脚。但是他们还是垂死挣扎了一下,矛头对准代王的“长安乃天子脚下,天子周围各州不安,天子之远如何能安”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反击。提出了:“天子所在,无有战乱,是以军容不强。天子之远,战乱频繁,皆虎狼之师,可以平南镇北二府为例。”的观点。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口水满头横飞也没有吵出个结果来。所以梁帝一听到高华郡主来了的消息,就好像看到了救星一样,立马派人把高华郡主这位平南王府的当家人之一召了过来。

    高华郡主对于目前这个局面明显很不适应,她刚刚还和自己二姐温情的说话,柔情的认错,理智的商讨,做好了准备怎么应付梁帝。可现在看这架势,分明就是要把这两州州王的事情一次性解决啊。这种画风的突然转变实在是惊吓到了高华郡主,以至于她看着在她进来之后突然鸦雀无声的乾坤殿不由得也发了下愣,不过很快就被屈淮的眼神叫醒,赶紧上前跪拜行礼。

    “臣平南王府季高华,参加陛下。”

    梁帝有气无力的答应一声,使了个眼色个杨定平。不过他的眼神可不像他的声音一样的无力,高华郡主抬眼偷看,她清楚的在那里面看到了“镇定”两个字。她再趁着梁帝不注意偷偷看看满朝的大臣,屈淮向她微不可查的做了个暗示,她马上明白,不由在心里暗骂。

    这老狐狸,根本就没有如这满朝的大臣所料对朝局失去掌控,他还牢牢的把握着全局,眼下的局面并没有超出他的掌控。而她季高华,也只不过是这老狐狸在合理范围之内选中的棋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