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须无为(1/1)
作者:行期
    事实证明,在这个注定是多事之秋的时候想要获得安宁是绝对不可能的。就在高华郡主抱怨过后没几天,长安城中就炸了锅。只不过这次既不是渝国使馆折腾出来的麻烦也不是天狼使团捣鼓出来的事件,甚至不是长安城中天字号刺头屈淮整出的新闻,而是已经沉静了很长时间的朝中两党再度爆发了。

    大梁朝中的两党本来就是火药桶,只要加上一根导火线和一点点火苗就能爆炸。而这两只火药桶在四皇子代王代替屈淮换防完毕回京之后“刷”的一下被点燃了,“砰”的一声爆炸了。

    平地一声惊雷炸起,代王此人果然聪明非凡,就不到一个月的监督换防的差事,就让他看到了大梁军政的大问题,一道折子递上来,直接震动满朝。

    这次代王的差事不过是监督两州之间的换防,用不了多少时间和功夫,只是两州州王都是皇族,不能随随便便派个人过去,所以这差事才落到了屈淮头上。结果屈淮很争气的被蚊虫咬伤了,所以代王就接手了这个不算麻烦的差事,结果……以平南王府背后三州为例,大梁有不少州王都是那么练兵的。而代王监督换防的这两州……好像正是其中的典型。

    想代王此人含着金汤勺出生,一辈子最常见的就是屈淮和杨定平辛辛苦苦拼了老命训练出来的少量精锐,实在是不知人间疾苦,连各州平时军容如何都不知道。刚一过去监督换防就被给了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代王还不是什么草包王爷,那是何等的爱国爱民啊,直接一道奏折上表,参了两州州王一本。内容直指军纪败坏,克扣军饷,强行征兵,滥用职权,用人唯亲等罪。这一下可比上一次屈淮为了脱罪顺便提出的东西重要多了,上一次屈淮只是顺带一提,梁帝如果不想提就可以翻过去。而现在这件事情已经翻到了明面上,就必须有个解决办法出来,绝不可能像上次那样不了了之。

    这一下子两党全都炸了,宰相一党反应最为热烈,因为被参的两位州王都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怎么能不急。而国师一党则更加看重能否借此事发动军政改革,和宰相一党的力保态度截然相反,主张严惩两位州王。两党斗的是如火如荼,每天从早朝起可以一直吵到晚上宫门关闭不得不出宫的时候。御史台全军出动,今天翻出这个证据明天翻出那个证据,一条一条都很是给力。可怜梁帝天天被这群人从上朝吵到下朝,从御书房吵到议政殿,最后只能躲进后宫以求安生。

    倒不是梁帝不想趁这个机会提存在他心里已久的削藩大业,而是渝国最近那档子事让梁帝投鼠忌器,渝国那边的结果不出来,他万万不敢在大梁也来这么一出。所以现在只能一边观望着渝国那边一边拖着自己这边,既不愿意让群臣逼得现在做决断,也不愿意让这件事被淡忘,分寸把握的十分辛苦。

    作为把这件事推到风口浪尖的人,四皇子代王自然也是一下子受到了大批的关注。即便出生显贵的代王一直没有淡出群臣的视线,但是在梁帝渐老的现在,自然是越瞩目越好。而对于代王来说最有利的一点,就是梁帝并不厌恶他这么做,所以自然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打压他,只要把握好分寸,这件事对他就只有利而没有弊。

    一时间,把握分寸成为许多官员需要密切注意到事情。对于军令司的大员三军总帅杨定平和九州元帅屈淮来说,把握分寸之事尤为重要。

    杨定平和屈淮能够如此受到梁帝的宠信和重用,必然有着来自各方面的原因。而在这些方面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两个人既不是国师一党也不是宰相一党,他们在明面上只忠于梁帝。所以这件事一出,这两位元帅立马成为两方相继拉拢的香饽饽。面对这种情况,杨定平和屈淮分别采用了截然不同而又殊途同归的方法。

    杨定平听闻此事,大感自己失职,决定亡羊补牢,整日除了上朝就在军令司里闭门谢客,一心一意派人调查此事并思考解决方法。梁帝还为此特意下旨让任何人不得打扰三军总帅。把一众官员气的是火冒三丈,但是杨定平所作所为合情合理,他们也不能说什么。而屈淮更让他们深感挫败。

    杨定平懂得玩场面功夫,屈淮也懂得。可屈淮一向懒得让人发指,连场面功夫都懒的做。上朝除了被别人问到绝不不说话,下了朝连军令司都不去,要么在九州元帅府待着要么就在铜雀楼里泡着。鉴于屈淮此人以前的光荣事迹,倒也没有多少人敢在被九州元帅府的人拒绝之后再来见他的。只有一位不怕死不怕累不怕苦的御史大夫坚强的跟到了铜雀楼,事后这位御史大夫见了屈淮就绕着走,嘴里时不时说一句什么:“妄顾纶常,不知羞耻。”连别人谈论屈淮他都不参与。据一些无聊人士猜测,屈元帅一定是当着这位御史大夫的面做了什么没羞没臊的事情……

    事实上屈淮并没有做什么,毕竟他也没有那种爱好,他只是假惺惺的表示了一下意思,那位正直的御史大夫就落荒而逃。这实在不能怪他……

    在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打屈淮的主意。于是屈淮很开心的在府里教导平南世子,期间还可以抽空去铜雀楼陪陪自己的红颜知己。在某一次屈淮又去铜雀楼陪红颜知己的时候,几个人再次聚到了一起。

    昭华郡主从窗户进屋,还没坐下就对着屈淮和本该正在军令司苦心钻研的杨定平竖起了大拇指:“干的漂亮!”成功换来杨定平的一个微笑和屈淮的一个白眼。

    曲容看着他们,等到昭华郡主落座才开口:“谁最近有宴席?”

    其余几人自然知道曲容是要做什么。屈淮翻了一个白眼:“孤家寡人一个,没有任何事情能给你们找出个由头。”

    杨定平迅速的从这句话里找到机会,见缝插针的来了一句:“你想办法让自己不是孤家寡人,不就有个由头了。”

    屈淮皮笑肉不笑的翻了个白眼,杨定平在这上面讨不到便宜,只能把话题转开:“我也不行,年后倒是可以,不过也太迟了。”

    曲容在心里算了下日子,景意产子估计就是那会,她不动声色的看了昭华郡主一眼,发现昭华郡主比她更加不动声色。

    昭华郡主盘算一阵:“高华的生辰就在这两天,她也和我说起过现在想要来长安,已经上了折子,不知道批下来没有,我待会去我姐姐那边问问。”

    “不用问了,皇兄已经同意了。司礼阁今天已经下牒面,估计高华郡主过不了几天就要动身。”曲容展示了长公主府强大的探查消息能力。

    “好,不说这个了。凉州和湖州的事你们准备怎么办?”昭华郡主更不拖拉,凉州和湖州就是这次换防事件的两位主角,她这句话是向屈淮和杨定平问的,同时也成功将曲容还想说的话堵了回去。

    “不办,什么也不办。”屈淮态度坚定。

    “没错,是什么也不能办。”杨定平附和屈淮。

    “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看你们两个不是什么也不办,是不到办的时候,现在是在创造条件,等着最后一言定乾坤呢。”曲容直接说破杨定平和屈淮二人的如意算盘。

    “不错,是不能争。现在争了,将来就落了下风。现在不争,将来才能无人可与争。”杨定平微笑回答。

    “杨帅的意思是要趁这个时候提变法?”毕竟是在人前,昭华郡主还是改了称呼。

    屈淮冷笑:“哪有那么容易,我看我们那我陛下到现在为止还想的是削藩,变法两个字在他那进水的脑子里可还没什么地位。现在只能一步一步来,能说动他改革军政我就感激不尽了。”

    “改革军政也没有那么容易。长公主,有没有准确的消息,大梁的国库里到底有多少东西?”杨定平对于此事的态度和屈淮一样不乐观。

    “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大梁国库里的确切数字我也不清楚。但是这两年赋税不足,商业发展不好,粮食也没有多少储备,支持个军政改革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想一想将来那场必不可少的战争,大梁的国库实在不充裕的厉害。而渝国与我们的情况正好相反,他们发展商业已经多年,国内又修建了大量运河用于商业,经济基础雄厚。这次渝国变法固然耗费了一些钱财,但对于渝国雄厚的资本来说还算不上什么。一旦开战,恐怕渝国光凭物资就能耗死我们。”曲容给出杨定平意料之中的答案。

    杨定平哑然,钱也许是个很庸俗的东西,但绝对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不论是军政改革还是举国变法,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都白日做梦。不说别的,现在各州军纪败坏,军饷克扣,导致军心不稳,军纪不行。想要改变,没有钱粮安抚就是扯淡。但他们也必须从长远考虑,最起码将来开战不会让渝国把自己耗死。

    “这个倒是有个法子,反正陛下也认为将来会与渝国开战,那么把渝国的经济实力和大梁的做一下对比,他自然会开始大力发展商业。”昭华郡主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如此为难。

    “话是这么说,可现在各地的封王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各州的生意往来虽有,却很少主动上交赋税。就算是派人讨要,也往往是要十给六的结果,贸易上没有什么法子了。农业也是如此,奴制不废,我们就缺少劳动力,而仅有的劳动力也因为粮食全部都要上交州王而缺少积极性,农业发展也是困难重重。其余的就更是麻烦,不废奴制,就不要想着经济能够发展。而一废奴制,各地州王的利益就大大受损,直接危极根本。这样的话,与其说是废奴制,倒不如说是为废分封做准备。各地州王如何能同意?这还只是最表面的东西,里面一层一层,种种问题,不变法不能解决。昭华郡主应该也知道平民生活的不易,终日劳作却不得果腹,如何能发展经济?这些年国库最大的支出,恐怕就是赏赐屈元帅这样爱财的大臣了。”曲容为昭华郡主解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