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辽东战事(2/2)
作者:东仙轩辕

    东野冷哼一声,说道:“右北平郡有护乌桓校尉郭侠所部在,他手下数万汉军都是精锐之兵,咱们一上来直接与其部对阵,胜负难料,伤亡肯定会很大,不如先攻打汉人的薄弱之地,待到声势起来、兵威正盛的时候,再转攻右北平郡。”

    “哼!”

    东野冷笑着说道:“他们没想到会转攻辽西郡,护乌桓校尉郭侠和汉人将领同样想不到!这就给了咱们一步先机!”

    说完,东野回首看了看自己身后已经列阵完毕的大军,十余万大军列成的方阵漫山遍野,如同暴风雨前的乌云一般,让人感到一阵窒息。

    “立即联络还没赶到的各部,限期十日抵达柳城,否则便打道回府好了!”

    说完,只见东野大手一挥,手中的马鞭顿时在空中甩出了一个死结,一声震耳欲聋的脆响瞬间传遍了整个乌桓战阵。

    “呼赫!”

    十余万乌桓大军顿时发出一阵怒吼,声震四野。

    前部的五万大军此时已经全部下马,无数云梯、冲车等攻城器械已经装备在大军各部之中,此时随同五万大军滚滚向前,如同洪水一般冲向了柳城。

    此时柳城之中只有两千余名汉军将士,面对十几万乌桓大军的猛攻,根本无力抵抗。

    可是汉军将士怡然不惧,全部登上城墙备战,面对潮水一般涌上来的敌军,汉军将士视死如归,在阵阵战鼓声的激励之下,两千余名汉军将士与攀登城墙的乌桓大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城内、城外杀声震天,天空中到处都是如同蝗虫一般的箭矢,几乎将天上的太阳彻底遮住!

    柳城的百姓也很少,只有三万多人而已,面对杀来的乌桓大军,城内在经历了最初的慌乱之后,依然还有一万多名百姓没有逃走,而是选择与城池共存亡。

    此时,这一万多名百姓之中的青壮和壮妇都已经自发的集结了起来,朝着四面城墙赶去。这些百姓没有经过严苛的操练,也没有过人的武艺,但是他们有着保卫家国的豪情,有着汉人冲冠一怒、拔刀相向的血性,面对强悍的乌桓大军没有人后退!

    城头上,一万多名百姓和两千多名汉军将士如同钉子一般,牢牢的钉在城头上,击退了乌桓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城外到处都是坠落的尸体,鲜血已经将土地染成了红色。

    远处,东野望着激烈厮杀的战场,脸色十分平静,抬头看了看天色,而后对身边待命的豪帅粟米说道:“时候差不多了,开始吧!”

    豪帅粟米躬身行礼,而后对着身后一挥手,五千精锐铁骑猛然向前冲刺,豪帅粟米也随即策马狂奔起来,率领五千精锐铁骑冲进了血腥的战场上。

    很快,豪帅粟米率领五千精锐铁骑开始绕着柳城飞驰,这五千精锐铁骑全都是可以在战马上左右开弓的精锐,此时随着豪帅粟米一声令下,五千铁骑齐刷刷的张弓搭箭,对准了城头上正在奋战的汉军将士和守城百姓。

    “嗖!嗖!嗖!”

    这一阵箭雨又准又狠,城头上的人影顿时减少了一大半,至少数百名将士猝不及防之下被射杀!

    紧接着,这面城墙外的乌桓大军士气大振,后续兵马顺势冲上了城头,很快便在城头上占据了十几处据点,开始向城墙两翼延伸开来!

    “咚!咚!咚!”

    汉军的求援鼓声随即响起,此时的战鼓声意味着这里的防御即将失守,如果城内还有援军的话,请立即赶来支援。

    可是此时城内已经没有人了,所有汉军将士和百姓都已经登上了城头,再也没有援军赶来了!

    血战持续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城内的一万多名守城百姓和两千多名汉军将士全部阵亡,黄昏时分柳城失守!

    晚上,东野率领十几万大军进驻柳城,大军以柳城为中心蔓延开来,营帐蔓延了数里,很是壮观。

    在城内的府衙,东野和豪帅粟米,以及各部首领商议战局。

    “必须让各部加快行进速度,尽快与我主力汇合。如今我军攻占了柳城,汉军很快就会反应过来,周边包括护乌桓校尉郭侠所部的所有汉军都会合围上来,我军必须尽快集中兵力打开局面,否则咱们就等着被汉军赶到草原上吃马粪吧!”

    东野的声音在屋内回荡着,所有人都显得非常亢奋,既有即将面对汉军围剿的畏惧,又有攻占柳城的喜悦,还有一丝莫名的兴奋感,让众人欲罢不能、如痴如醉。

    “大王,接下来咱们攻打哪里?”

    东野说道:“下一步咱们在辽西郡继续发展,削弱汉军实力之后,便开始向右北平郡、渔阳郡、上谷郡等地发展。要知道这几个郡国都是咱们乌桓部落聚居之处,不但部落众多,而且兵力也是不少,到时候那些还没起事的部落眼见咱们连战连捷,肯定会蜂拥加入,我军正好可以越战越勇,甚至可以拿下整个辽东!”

    众人闻言顿时爆发出一阵狂呼,如同一群嗜血的野兽看到了羔羊一般。

    长安城,未央宫。

    天子刘洵突然收到辽东乌桓部作乱的消息,顿时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一向平静的辽东竟然再起战火。

    天子刘洵当即下令辽东汉军立即开始阻击叛军,同时命令护乌桓校尉郭侠率军前往平叛。

    当日,天子刘洵召集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和陆军部尚书史曾商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