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航海技术积累(1/2)
作者:东仙轩辕
    中常侍耿国侍奉着天子刘洵进行洗漱,一番梳洗之后,天子刘洵顿时清爽无比,即便是一夜未睡也并没有太多的疲惫感。

    而后,天子刘洵便开始谋划起来,开始思索解决粮食产量的问题。

    虽然天子刘洵知道在短时间内解决粮食产量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是也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

    在天子刘洵的心中,最佳的高产作物便是玉米、土豆和番薯,虽然后世越南的占城稻产量也非常高,但那是经过人工选育的结果,此时南方是否存在高产的水稻,只有天知道。

    玉米和土豆、番薯都是原产于中南美洲,这三种高产作物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大汉帝国来说,无异于绝世神兵。

    但是中南美洲距离大汉帝国路途遥远,何止万里之遥?而且两者中间相隔的并不是陆地,而是浩瀚的海洋,这对于并不以航海见长的大汉帝国来说,无异于天堑!

    所以,摆在天子刘洵面前的首要任务,便是大力发展大汉帝国的航海技术,尽全力支持朝廷和民间的航海力量,通过帝国的力量将原本缓慢发展的华夏航海技术进行强化,缩短中间所需的发展时间。

    同时,天子刘洵还有一个绝大的优势,那就是自己有着后世两千年的知识和见识。虽然天子刘洵并不会造船,也没有驾驶船只的能力,但是对于一些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天子刘洵还是知晓不少的,至少可以通过点拨,让相关的百工和水手少走许多弯路。

    首先,天子刘洵对百工部进行改组,在百工部之下设立民用司和海事司。

    其中,民事司继承了之前百工部的绝大部分职责,负责各类新技术、新工具的研发和推广,这些新技术和新工具基本上都是民间使用的。

    而海事司则是负责航海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且对大汉的船只进行改良,开发新型的海船;负责对航线和周边海域进行探索,绘制海图。

    当然,天子刘洵心中也非常明白,海事司草创之初,也仅仅能够整理和改良一些大汉帝国现有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对于研发新型海船、开辟航线、探索未知海域等等职责,在短期之内还无法担负起来。

    不过天子刘洵也并不担心,只要加以时间,通过朝廷逐步加大的投入,海事司的发展一定会突飞猛进的。

    这一天,天子刘洵召见了尚书令丙吉和中书令魏相。

    天子刘洵将自己对于大力发展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意思说明了一下,并且命令尚书令丙吉和中书令魏相制定百工部改革的细务,同时拟定诏令。

    两日之后,中书省颁布了天子刘洵的两道诏令。

    其一:改组百工部,并且加大对百工部的研发投入,具体的投入钱粮数额为此前的五倍!

    其二:天子刘洵下旨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航海、造船方面的人才,以及这两方面的书籍资料,并且将相应的人才暂时聚集在长安城内,相关的书籍全部收藏在海事司。

    天子刘洵准备对征召上来的海事人才进行一番考察之后,再另行重用。

    这两道圣旨颁布之后,幽州、山东、扬州等各个沿海的郡国顿时沸腾了起来。

    原本大汉帝国民间对于海事并不看重,那些擅长驾驶海船的渔夫、水手地位非常低下,而懂得造船的工匠更是如此,甚至都不能以百工自居。至于记载海事的各种文献书籍也很少,甚至许多文献书籍都还是竹简记载的,因为根本没有商贾愿意在这些文献书籍上下功夫,没有人愿意刊印这类的纸质书籍!

    可是到了现在,随着天子刘洵连下两道圣旨,几乎全天下的人都明白:天家已经将目光放到了浩瀚的海洋方向!

    根据以往的经验,只要天子刘洵关注哪个方面,这方面的事物便会迅猛发展,相关的人员也会水涨船高!

    事实也的确如此!

    仅仅一个月之后,各个沿海的郡国便热闹了起来,各地郡国府衙纷纷搜刮着关于海事的各种文献书籍,纷纷派人将这些书籍运往长安城。

    而且各地的商贾也纷纷行动了起来,几乎是发了疯一般大肆刊印各类海事书籍,民间不少少年、书生都纷纷采购,回到家中埋头苦学,想要在这一场大风潮中搏一场富贵!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动,首先便是民间对于航海之业的重视。原本在大汉沿海各地的造船工坊都得到了“金主”的投资,不少门阀、商贾开始投资扩建船厂,甚至是亲自出钱开办船厂,为的就是准备再搭一次朝廷的顺风车,再大赚一笔。

    再者,民间不少有学之士,特别是对于海事有所涉猎之人,都看到了朝廷广为张贴的征召令,纷纷前往所在郡国的府衙进行登记,经过简单的测试考核之后,便由各地郡国府衙发给盘缠,这些应征之人便纷纷踏上了赶往长安城的路途。

    杜县以北,在同往长安城的驰道上,一支马车队正在朝着长安城疾驰着。

第三百七十五章 航海技术积累(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