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赏格(2/2)
作者:江南蛰雷
    在昏暗微弱的灯光下,城中又窄又长的街道和胡同里,偶尔有更夫鬼魅般的出现,他们提着小灯笼,敲着破铜锣或梆子,有气无力的喊“风高夜黑,小心火烛”,继而又消逝在那沉沉的夜幕中。

    那缓慢无力的锣声或梆子声,还有那更夫有气无力的喊声,在沉沉入睡的北京城居民耳里,如梦如幻,幽幽似天边传来,他们不以为意,在榻上转个身子,继续酣睡。

    此时紫禁城里的乾清宫在夜幕的笼罩下,再加上殿里烛光稀少,也显得阴寒阴森。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另有鎏金香炉4座,乾清宫正殿上方还悬着匾额,写着四字:“敬天法祖”。

    殿里此时崇祯帝还在处理文牍。自打他上位以来,不是流民造反,就是后金兵入关劫掠,除此之外,天公不作美,不是干旱,就是蝗灾,且疾疫流行,整个大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崇祯帝登极以来,为了维持摇摇欲倒的江山,还梦想着大明中兴,因此他拼命挣扎,宵衣旰食,夜不成寐。偏偏这些年他越是想励精图治,眼见全国局势却越是艰难,一天乱似一天。每天送进宫来的各样文书像乌云般的落上御案,案头上的文牍,堆积如山。饶是他兢兢业业,仍然每天有处理不完的文书,睡觉经常在三更以后,通宵不眠也是常有的事。

    再回想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在位的时候,整天就是吃斋求道,对朝政撒手不管,几十年朝中大臣都难见他的人影。哥哥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整天忙活木匠活,也都是整年不上朝,不看群臣奏章,对一切国家大事不闻不问。他俩逍遥皇帝做的好好的,这大明江山也是好好的。

    反而到了他继承大统,为了中兴,力矫此弊,事必躬亲,这国家形式却是一天坏过一天,为此他经常一个人去太庙里哭,这大明江山是怎么了?

    今天,他整整一个晚上就没有离开过御案。每天看到那些堆积如山的文书,他心底里就充满恐惧,只怕文书里又报告什么坏消息。

    前段时间,山西的状况陆续传来。此次后金入侵,崇祯帝早就得知情报,严下旨意,如果城池被后金攻破,守官立即重典处死。然而地方守官只做耳旁风,等到后金军,兵临城下,各个怯战,不敢出来对阵,沿途明地方守官要么弃城逃跑,要么紧闭城门,任由敌军掠夺人口,运输财货。后金兵如入无人之境,在明国州府台堡之间往来穿梭。

    其中南山参将毛镔,带部分兵士到永宁开会,永宁城的守将担心他是后金军假扮的,四门紧闭,在城上与之对话许久,也不敢放他进来。惧怕后金兵到如此地步,让人啼笑皆非。

    还有阁臣王应熊向崇祯帝奏报说,八月初,后金二十来个骑兵在山西淳县掠获妇女小孩千余人,经过代州城下,望见城上自己的亲人,互相悲啼,城上明军却不敢发一矢,任金兵从容过去。崇祯听到后,气得直跺脚。

    况且平时每天上朝,崇祯跟朝臣商议国事,那些国之“栋梁”或唯唯诺诺,或是紧闭牙口,不置一词,或曰“无害”,临事就没有一个人出来担当。从崇祯初年开始,他满怀希望,到如今彻底看破那些大臣的嘴脸。在他心里,“众正盈朝”都是狗屁!

    常年的心情忧郁,加上每天案牍劳形,年纪轻轻的他苍白而憔悴,眼角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鱼尾纹,眼窝发暗,鬓角染霜。要知道,今年的他才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而已。

    夜深了,疲倦不堪的崇祯从案上端起一杯茶,茶已经凉了,但淡淡的茶香沁人心扉。由于平时的崇祯帝管教严厉,没有他的召唤,侍从的宫女太监在殿外肃立,绝不敢进来。如此,虽然茶已经凉了,但他丝毫不在意,并没有换热茶的意思,他用嘴唇轻轻地咂了一口茶,又拿起一份他特意放在一边的奏折,仔细的观看起来。

    这是一份蓟州的报捷文书,虽然他早前已经看过,但此时又特意拿了起来,再次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起来。此刻的他脸上涌出不健康的潮红,心里难得的高兴不已。

    这段时间,报上来的消息不是官军溃败,就是哪里失守,焦头烂额的他,忽然收到这捷报,当真是心中快意不已。虽然这次战果并不大,但是在整个万马齐喑的状况衬托下,尤为亮眼。

    他也注意到了文书里提到的“于望”,在整个大明官军动不动就哗变,动不动就溃败,动不动就逃亡的情况下,这于望还立志从军,殊为难得!

    而文书上,兵部还提交了对于望的调查报告。据查,于望一脉与江南名臣,谥号“忠肃”的于谦,属于同宗。而最后,兵部给予于望的赏格是总旗官衔。

    “原来是忠良世家!”崇祯叹息的点头。

    可不要小看“忠良世家”四个字,讲究政治成分,在中国历史上就根深蒂固。岂不闻,在后世某个时期,“贫下中农”就是护身法宝,越是赤贫,就越是根正苗红。其中,大学保送,官途畅通,好处一言难尽。

    “如此忠贞之士,就是千户也是给得!”崇祯心道,提起朱笔,又略微犹豫了下,把文书上的总旗两字画了个圈,改成了百户。同时,这于望的名字也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