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捷报(2/2)
作者:江南蛰雷

    于旺昂首出列,朱雨泽仔细的看着王斗,问道:“你就是于旺?斩杀十个蒙古鞑子兵的那个好汉?”

    于旺抱拳大声道:“是的,大人称小民为好汉,实不敢当!为国杀贼,生死早己置之度外!”

    “朱大人!您有所不知,这于旺众人,杀了鞑子后,痛恨鞑子的荼毒乡里,意欲从军,为国效力!恭喜朱大人!贺喜朱大人,从此帐下多了四个虎贲之勇士!”这个时候,孙忠明插了一嘴,脸色满是讨好。

    “哦?”看着于旺,朱雨泽一脸满是欣赏的神情,如此高大强壮,如此悍勇的军士,可是每个武官都渴望获得的,他一边打量着于旺,一边脑中己有着将于旺培养成自己心腹的念头。

    “这位于兄弟要从军?”这时,站在一旁的副千户荀世杰惊异的道,细小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线了。

    “是的!”于旺朗声道:“鞑虏荼毒乡里,此值我中国多灾多难之秋,于旺等人身为大明百姓,当挺身而出,惟有以死报效国恩,虽沙场亡命,马革裹尸,亦是心中所愿也!”

    “好!好!好!”朱雨泽双掌轻击,赞道:“果然是忠贞之士!龙王庙一役,尔等有功于国,本官定然会飞捷传书,为你们请功!”

    “朱大人哪里的话!”于旺正色道:“此次蒙古鞑子来犯,朱大人和荀大人闻讯不惊,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密令我等夜袭龙王庙,如此才有此等捷报!此功,当以二位大人为首!另外,小民还带来了大批缴获战马,还请两位大人接收!”

    此时的于旺慷慨激昂,送上了战马,又把功劳都推到了朱雨泽和荀世杰身上。朱雨泽和荀世杰在巨大欢喜之下,又是彼此惊讶,如此人物居然只是一乡间泥腿子?难道世间人才真的都是隐身草莽吗?

    朱雨泽与荀世杰惊异的对视一眼,沉吟着道:“于旺你可有家学传承?可有读书识字?”

    “说来惭愧!”于旺大声道:“小民家学渊源是没有的,只知先祖在永乐年间,从江南迁徙而来,而后,世代务农。至于读书识字,小民小时候倒是上过几年私塾!”

    看着于旺宠辱不惊,款款道来,言语恭敬文雅,半点没有一点民间百姓的粗俗之气。朱雨泽越看他是心中越喜欢,更加坚定了要收于旺为心腹的念头。况且这个世道,哪一个上官没有自己心腹一派?如果没有自己的嫡系人马力挺,那就是空头长官,谁会在乎你?自己身上的官服也吓不倒人。

    况且于旺此次送来的军功,还帮了朱雨泽一个大忙,他年纪已经过了五十,想把自己的官职提提,本来已经无甚希望。说来在大明前期,这卫所的中低层官职都是世袭的,但到了明朝后期,国家战乱不休,卫所官军腐败,武官无能,屡战屡败。为了改变这现象,朝廷采用了任命制。

    朱雨泽心里有个隐秘的心思。这乐亭县城的操守王二清年老昏聩,已经到了退出仕途的年龄。这可是难得的机会!朱雨泽也想往上爬一爬,可是竞争对手众多,自己在开平卫城又没有什么关系,想动一动,谈何容易?他只能眼巴巴的望着,束手无策。据风闻最大的可能是从卫城里派一人过来继任,而不是从下面提拔。他当然不知道,这种情况后世有个说法叫做“空降”。

    现在好了,于旺送来了这一大军功,等王二清那老不死的一退仕,朝廷封赏下来军功,自己就有了极大的可能!本来已经无望的他,犹如枯木逢春,心中暗暗感激于旺。

    说到军功,依大明的军功制,军士如果独斩一颗鞑虏首级者,便可以升实授一级,两颗升两级,至三颗升三级为止。三人或者三人以上一起斩获首级,则是奖赏为首者,胁从的分赏。军士如果不愿意升职的,则每一级实授换五十俩白银赏银,署职二十俩。而把总领军官所部五百人,擒斩鞑虏五颗首级升一级,所部一千人者,十颗升一级,每十名加一级,俱三级而止,二级实授,一级署职。

    虽然眼下朝廷军功以东虏后金兵为重,北虏蒙古兵次之,从中又有层层折扣,但此次蒙古鞑子入侵,整个永平府也就自己这里打了胜仗,可谓哀鸿遍野中一亮点。如此,军功封赏下来,自己争取那操守职位,大大有希望。

    “好!好!好!”朱雨泽笑眯眯的看着于旺,亲切的道:“众位壮士要从军,此乃国之幸事!本官这就命吏书给你们造册!眼下众壮士风尘仆仆而来,本官自然要设酒席款待!不然外人议论起来,说本官瞎了眼不识英雄,不重英雄!说起来可是不好听呐!啊······?呵呵呵。”

    “呵呵呵!是是是!朱大人说笑了!”当下厅里众人都陪笑起来,唯有那副千户荀世杰在陪笑的时候,眼中露出对朱雨泽又嫉妒又忌惮的光芒。

    如此,于旺众人倒是在马头营受到了上宾般的待遇,这日酒足饭饱后,朱雨泽让于旺一众先行回庄,听候调令,并交代说等到了朝廷具体封赏下来,到时候再具体安排于旺众人的行止。眼下么,刚刚血战过后,王力和马老六身上都带伤,这段时间干脆都回去好生休养。

    众人临行道别的时候,朱雨泽还亲自送于旺他们出了千户官厅大门,他执着于旺的手,口里殷殷切切,谆谆教导,如待同自己子侄般。让陪同的孙忠明眼睛都羡慕的发蓝。

    这边于旺一众人刚走,那边马头营就飞马快传捷报。捷报到达滦州,滦州守备获悉,大喜!让经历给捷报润色后,又飞马一报蓟州兵备道崔源之,二报山海巡抚杨嗣昌。

    说来也是可笑,这滦州卫所,所在实土为永平府,本应该是永平兵备道管辖,但是偏偏这卫所所属的开平中屯卫划归蓟州兵备道管辖,而蓟州兵备道又属于顺天巡抚节制。

    而这山海巡抚又掌管山海关,永平府整个儿的军政大权。这滦州属于永平府境内,所以这滦州守备头上有两个公爹,哪一个他都得罪不起。

    但这也是大明朝廷施政的一大特色,各方要员控制的疆域彼此犬牙交错,彼此钳制,彼此掣肘,谁也别想一方独大。

    随着快马四出报捷,整个蓟州官场体系震动了起来。本来在这次蒙古鞑子入侵中,百姓哀鸿遍野,大明官兵束手无策,上上下下各自忧惧,就怕哪天朝廷雷霆一怒,责罚文书一到,不知道多少官员的人头要落地。不信有这样严重的后果?请看看现在同样受后金肆虐的山西吧!那里的守土官僚们得到了什么样的遭遇!

    眼下忽闻捷报传来,个个官员都额手庆幸!连呼:“老天开眼!老天开眼!酒照喝!戏照唱!”

    不几日,治所在永平府治的山海巡抚杨嗣昌,这山海关,永平府第一人,就收到了捷报!他手里拿着捷报,细细的观看,但他脸上并没有其他那些官员欣喜若狂的表情。

    文雅儒尔的他只是沉吟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