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绥芬河(2/2)
作者:松花江里的鱼
    一九八四年,中苏友协副会长绥芬河铁路车站站长徐君,带着五百公斤西瓜,访问了毗邻的俄国海参崴市波格拉尼奇内区,奏响了绥芬河对苏对俄经贸的序曲。

    二十多年后,绥芬河年旅游进出境人数已经达到八十四万人次,进出口贸易额七十六亿美元,对俄贸易额占龙江的三分之二,外来人口远超过本地居民。

    张子健按照出发之前在家里所做的功课,以及参照能够买到当年最详细的东宁附近地图,开始向服务员详细询问东宁要塞的事情,以及要塞附近老黑山镇的情况。

    服务员有些诧异,看走眼了,背了大包不是倒爷,是出来玩的,不过热心的人不用管那么多,做好咨询服务就行了。

    提问,回答,当当当……

    服务员本人就是东宁人,东宁要塞他听说过,东宁方圆几百里都是,好多藏在山里的工事,当年SL红军飞机大炮炸的老厉害了,有很多大坑,大洞,满山都是水泥块,还有好多尸骨露在外面,但是没有人敢进入山洞,因为曾经有人进去过,再没有出来,发生过几次后,大家都说山洞里有鬼。

    也没有听说政府有过调查和开发东宁要塞的消息,而东宁人很少,四周都是山,基本没有人到山里去,听说有老虎,狗熊和狼。

    至于老黑山镇,知道是一个不太大的村镇,距离东宁一百多里,镇东面不远就是国境线,对面是SL,镇西面是深山老林,方圆几百里都没有人烟,更没有道路,镇南面是吉林界。

    203省道穿镇而过,是龙江与吉林经贸往来的唯一必经之路。

    有没有长途汽车到老黑山镇,服务员不知道,但是可以到东宁再打听。

    绥芬河有到东宁的长途汽车,每天只有一班,早八点出发,三个小时到达东宁。

    谢过服务员的热情解说,张子健出了门。

    街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这时还没有后来绥芬河的市场规范化管理,当时的边境贸易都处于原始状态,实际就是一群穿了衣服的山顶洞人在聚会。

    更像是菜市场,一片,一堆,一群人在一起,男女老少,南腔北调,金发碧眼,中文,俄文,再加上国际通用语言手势,没有柜台,也没有门市和商场。

    中国人的商品有运动服、旅游鞋、羽绒服、暖瓶、毛巾、香皂和牙膏牙刷等轻纺日用品,换回老毛子的狐狸皮、貂皮、皮帽子和大衣,后来还有一些俄国的特产,比如工艺品套娃和望远镜等物品。

    双方交易的货物基本上都是各自随身携带的大包小裹,货物量并不大,还没有形成稳定和固定的摊床,商店更谈不上。

    中俄边贸刚开始的时候,关于商品差价,中国人觉得赚了,SL人觉得也没有亏,实际上双方第一批贸易的人都大赚特赚,随着边境贸易扩大和时日延长,双方以物易物的差价更趋于合理,精明的中国人和傻毛子都是人,世界上做生意的人没有真正的傻瓜。

    后来绥芬河建成了有名的青云边境贸易市场,双方的重量级贸易人物出现,不再局限于小打小闹,交易以卢布、人民币和美元结算。

    中方货物以轻纺、电器、服装和日用品为主。

    苏方没有那么多皮大衣,再说中国人也不能从南到北都穿皮大衣,容易长痱子。

    苏方的大宗商品是钢铁、化肥和机器工业设备,后来SL解体,交易的物品甚至有飞机、大炮和舰艇,不可思议。

    这都不算啥,听说SL解体后,俄国чёрнаябанда的走私交易清单上甚至有核武器,太吓人了。

    后来双方交易的货物吞吐量,也不是民间的倒爷背包客靠双手交易能比,而是汽车和火车车厢运货,有的大款用整列火车来运货。

    张子健转了一大圈,体验了那些原始人的乐趣,开了一把眼界。

    又吃了一顿俄国风味的大餐,黑面包,红肠,红菜汤,酸黄瓜,格瓦斯。

    他心满意足地回到宾馆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