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二章 关税(2/2)
作者:放羊小星星

    一听官家要派数艘千料大船,寇准不禁感到有些头疼。

    千料的大船,朝廷根本就没有啊。

    也不怪寇准头疼,毕竟,朝廷并不怎么重视大海,太宗皇帝虽然派了使臣出使南海。

    但也就那么一次。

    因为这么做,亏本。

    雍熙年间的出海,更多是朝贡性质的贸易,是典型的厚赐薄贡。

    宋太宗也就搞了那么一次,然后便再也不搞了。

    到了真宗朝,宋真宗对于海洋,更加没了兴趣。

    上面都不重视,还能指望下面人把海洋当回事?

    忽视海洋,自然也不会重视造船。

    太宗朝,大宋官方还有几艘大船,只是,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的大宋,连一艘千料海船都没有。

    登州那边倒是有海军,但登州的海军,也只在近海活动,最大的战船也不过六百料。

    眼见寇准面露愁色,转念一想,李杰就大概猜到了原因。

    “寇卿,可是苦恼朝中无船?”

    “陛下慧眼。”

    李杰笑了笑:“朝廷的确没有,但不代表民间没有,寇卿完全可以向广州、两浙海上租调海船。”

    “当然。”

    “租调海船,除了必要的租金之外,朝廷还可允诺,凡是愿意接受租调海船的海商,皆可参与此次南洋之行。”

    没错。

    李杰有意提前来一次大宋版的‘郑和下西洋’,并且此次南洋之行,也不全是官方行为。

    】

    官民混制,齐下南洋。

    官方带着大宋的善意和许诺,海商带着大宋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物品。

    租调民船?

    这确实是寇准未曾设想过的路。

    在传统士大夫眼中,扰民,绝对是禁忌之一。

    如果推行的政策扰民了,不仅会损失民意,同时也会成为政敌攻讦己方的黑料。

    沉吟片刻后,寇准觉得征调似乎还不错。

    毕竟,造船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造千料以上的巨船,动辄以年为单位。

    直接征调民船,确实是短期内的最佳办法。

    “陛下圣明。”

    李杰见状微微点头,继续道。

    “其次,关于征税一事,也得改一改。”

    “蕃商入宋的商货中,大多都是香药、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对于这类物资,依旧延续过去的十抽一税率。”

    “不过,如果是粮食、稻种之类的关乎民生的商货,可酌情减免部分,二十抽一,即可。”

    “另外,本朝的瓷器、绸缎、茶叶等物品,销往蕃国,同样需要征税。”

    “税率同样是十抽一。”

    “当然,初期可以适当放宽一点,虽然税率依然是十抽一,但待到来年,朝廷可以退还部分。”

    听到先收再退,寇准着实有些不太理解。

    这么做,不是多了一道手续吗?

    多了一道手续,也就意味着需要专门派人处理退税的事。

    不过,很快,寇准就明白了这项政策的深意。

    虽然多了一道手续,但税率的基准十税一,已经定下了。

    退税,只是激励手段之一。

    待到海贸日趋扩大,到时候这项政策就能收回了。

    (ps:有文献考据,宋代的海贸,的确是双边收税的,而这,也是寇准没有反对出口税的原因。

    不过,北宋时期朝廷对海贸不太重视,管理很是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