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或为良相,或为良医(2/2)
作者:放羊小星星
    “待明日,于承明殿与诸卿议一议此事。”

    ……

    ……

    ……

    苏州。

    望着眼前浩浩荡荡的太湖,若是换做是别时,范仲淹很可能会诗兴大发,作诗一首。

    但现在嘛。

    他只觉得很烦。

    一碧太湖三万顷,再好的景色,他也没工夫欣赏。

    苏州算是范仲淹的故乡,既然他来了这里,自然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冒险上了一份兴修水利的札子。

    其实,范仲淹也很清楚,眼下这个时机,不适合大规模的征调民夫。

    早在上书的那一刻,他已然做好了石沉大海的准备。

    同时,他也做好了受罚的准备。

    世界上总有一种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不为名,不为利,但求问心无愧。

    毫无疑问,范仲淹便是这种人,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做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

    站在一旁的张纶,面露无奈的看了一眼范仲淹,叹息道。

    “希文,你这又是何苦呢?”

    张纶前些日子也一直在各地走访,查探灾情,直到今天,他才重新和范仲淹会和。

    “谢使君关慰。”

    范仲淹澹然一笑,目光一转,看向了无边无际的太湖烟波。

    “然,不能利泽生民,希文又何须这身官衣。”

    昔日,范仲淹进士及第之前,他曾去过寺庙里求过签。

    第一问:“他日得位相乎?”

    不许!

    复祷之。

    第二问:“不然,愿为良医。”

    亦不许。

    两愿皆不中,范仲淹继而叹曰。

    【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光景,但范仲淹从未忘记仕官之前许下的愿景。

    换句更现代一点的话便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唉。”

    听到范仲淹的回应,张纶不禁倍感无奈。

    显然,他是知道范仲淹的追求的,只是,张纶还是想劝一劝范仲淹,这样做官,是行不通的。

    此时,张纶虽不在京师,但他俨然可以想到,若是朝中大臣看到了这份札子,大概会作何反应。

    这一份札子,很可能会让范仲淹多上十年的选人生涯。

    十年!

    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

    一步慢,步步慢!

    82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