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你好,1973(2/2)
作者:放羊小星星

    因此,72年秋季的广交会,小青山村工厂并没有继续参加。

    等代表团回来后,李杰也知道了会上发生的事。

    秋天的展现会上,出现了大批的同类型椅子,不论是外型还是原材料,几乎和小青山村的产品一模一样。

    为了获取更多的订单,友商之间更是打起了价格战。

    然而,令许多企业意外的是,他们的成绩并不怎么好,即使降低了售价,成绩最好的,也就拿下了一万美金的订单。

    这成绩,完全无法和小青山村相比。

    事后,江辽省代表团的团长还特地问过李杰,为什么同样是椅子,外商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不仅是代表团团长有此疑问,蔡光华同样也有类似的困惑。

    当时,他正准备向全省推广小青山村模式,挑选部分符合条件的知青点,成立同样的工厂。

    对于这个问题,李杰给出了解释。

    小青山村生产的椅子,看似很寻常,老师傅似乎都能学会,但真到了生产那步,差异就出来了。

    众所周知,不同人种的身体是存在差异的,李杰设计的曲线,明显更贴近外国人的体型。

    这一点,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

    另外,外国人也不傻,春天时,同样的椅子卖十美金一把,到了秋天,椅子的价格直接跌倒了五美金一把。

    《控卫在此》

    雪崩般的降价,着实让人看不懂。

    但看不懂归看不懂,却不妨碍他们获取更多的利益。

    降价?

    慢慢降,降到满意为止。

    根据代表团的口述,展会临近结束时,甚至有人开出了两美金一把椅子的地板价。

    两美金,抛开所有的成本,估计还要亏一点。

    但毕竟是外汇,有些企业为了创汇,亏一点也捏着鼻子认了。

    秋天展会上发生的事,也让蔡光华惊出了一身冷汗。

    这价格战打得太过惨烈。

    幸好他还没有正式实施‘向小青山村’学习的计划,如果真的把厂子建起来,拼了命的生产同样的商品。

    等到来年,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

    倘若和秋天一样,届时能不亏本就算不错的了。

    有鉴于此,他及时叫停了推广计划。

    不过,有些事情一旦起了头,就没法停下了来。

    蔡光华也不是彻底的叫停,而是换了个主题。

    到底换什么主题,他还特地问了问李杰的建议。

    李杰没让他失望,一句‘学习小青山村精神’成了新的口号。

    号召全省知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生财之道。

    不要盲从。

    小半年过去,这句口号传遍了全省的知青点。

    随着口号的传播,小青山村知青点彻底出名了,同时,身为主导者的李杰,也跟着出了大名,报纸都上了好几次。

    既有市里的,也有省里的。

    简而言之,李杰成了全省知青的学习对象,成了大名人。

    多亏现在的媒体还不够发达,在他的刻意要求下,他本人的影像资料并没有传开。

    这也让他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