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书(1/2)
作者:观剑不则声
    长安城,甘露殿里间,三十岁左右的李世民端坐在书案后批阅着奏章。

    此时,已经四十多岁的内侍李贵手捧文书走了进来,轻手轻脚的走到书案前,躬身道:“皇上,燕王殿下有文书送来”。

    燕王,李世民一愣,皱眉一想,才想起燕王是自己的第五子李佑,前段时间已经去封地去了。

    想起李佑离开时死活不愿走,李世民对那封文书中的内容有了猜测:肯定是想回来啦。

    好歹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就算不想理会,还是搁置了毛笔,接过文书。

    “咦,不曾见过的字体,倒是别有风范”。

    李世民想了想,李佑身边没有什么书法行家,可这字到底是谁写的呢他从没想过是李佑亲手所写,谁家九岁的孩子写的了这样的好字啊。

    想不到,李世民也懒得多想,看起了公文上的内容。

    当父皇见到这份公文的时候,我已经到了幽州,一路走来一月有余,天天想起父皇和娘亲,还有兄弟姐妹,每每想到此,我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想象着什么时候能够回去,可是每次想象的结果,都让我觉得心碎。

    “粗陋不堪,没有一丝章法”,李世民摇了摇头,不过很快他又将注意力放在了标点符号上:有趣的东西,将每句话全部断开,确实很是方便,也不知道这小子从哪想来的办法,真是妙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咦,这首诗写得不错”,细细品鉴一番,李世民的心有些软了,想起李佑还未成年,就远赴幽州,对他确实有些残忍了。

    唉,不说这些伤心事了,说多了都是泪。话说我偶然发现一道秘方,是制盐的秘方,用那秘方制出的盐不但廉价,而且精细嫩白,且制作相当简单方便,相信若是依照此法制盐,不出数月,大唐百姓从此不再缺盐。

    当然,前提是由朝廷制盐与销售,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盐本是暴利之物,有此可富裕国库,国库有了钱,可以为百姓做的事就太多了;二,生产多少盐,全由朝廷控制,可对外销售,以盐控制外邦;三,朝廷销售,可抑制盐价,惠利百姓。

    当然,一旦这么做,肯定有当官的说是与民争利之类,但英明神武的父皇一定比谁都清楚事实的真相。

    最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这些都不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一个闲散王爷,每天吃好喝好就够了。

    不出朕所料,这小子果然是想回来,李世民又看了看文书上关于制盐的事,暗自笑道:为了能够回来,这小子也够拼了,不过这朝廷制盐与销售

    李世民将文书合上,闭上双目,暗自沉思起来。

    盐铁的重要,谁都知道,可是他现在还不敢将盐铁收回,因为他得罪不起世家,隋朝灭亡的教训,才刚过去不久,他又怎么敢这时触碰世家的利益。

    李贵抬头看了进入沉思的李世民一眼,缓缓退出甘露殿里间,守在外间。这时,一名小内侍走了进来,将手中文书交到他的手里,轻声道:“这是燕王殿下派人送回来的文书”。

    李贵接过文书,挥了挥手,见着小内侍离开,看着手中文书,暗道:一连两道文书,这燕王殿下到底要做什么。

    暗自揣测了一番,李贵再次走进里间,见着李世民仍旧在沉思,犹豫着要不要出声。

    皇上是因为看了燕王殿下的第一道文书沉思,这第二道文书会不会与第一道文书有关呢李贵想了想,最终还是出声道:“皇上,这是燕王殿下的文书”。

    李世民睁开双眼,看了李贵手里的文书一眼,皱着眉头接过,打开看来。

    干旱之年,恐有蝗灾,父皇可令人到关中各地翻弄田间土地,检查是否有蝗虫。

    蝗灾,李世民的眉头皱的更厉害了,蝗灾可不是件小事,更何况旱灾还没过去,两灾同起,粮食缺乏,民不聊生啊。

    李世民不敢耽搁,当即喝道:“李贵”。
第二章 文书(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