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打 工(1/1)
作者:楚南一客
    第八章打工

    在老家金山镇子上,在老姜家这一辈兄弟姊妹们中,姜子牧排行老大。虽然在外面求学、工作,但老家的情况,姜子牧基本上是随时了解着的。

    姜子牧下面还有二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兄妹间的年龄都隔得很密。姜子牧的父母看上去都是不打眼,很矮小很羸弱的样子,可是生命力和制造生命的劲头却是旺盛和强大的。

    姜子牧打小就很乖,也许是老大的原因吧,也极懂事,学习成绩也很好,小学、初中、高中一路是红旗飘飘,从来都不要老师和父母操心。当然,对于大字不识几个的姜子牧父母来说,就是操心也操不出个什么名堂来的,但是,姜子牧的父母对孩子们的学业也还是看得很重抓得很紧的。虽然他的几个弟弟天资没有姜子牧的聪明,只是他的第一个弟弟,学习成绩也还是很好的,在后来的高考中,也考上了一个理想的学校。可是到了他下面的第二个弟弟和妹妹,那时黄鳝变泥鳅,是一个不如一个,一个比一个调皮,特别是妹妹,初中都没有毕业就到外面打工去了的。所以对于姜子牧来说,父母对他们兄妹四人的学业,做父母的还是真的操碎了心,可依旧是烂泥巴扶不上墙,最后的那两个弟妹是读了小学,读了初中就读不下去了。真应了乡下的一句老话,只要不抢斗笠戴就好了的,它的意思也非常明确,就是在家当农民,只要认得自己的名字,知道戴自己的斗笠就行了。

    九十年代初,高考的竞争还是很激烈,一句“挤独木桥”,也就道出了高考的艰难,知道了高考竞争的残酷。而一句“知识改变命运”的名言从学校传到老师,从老师传到学生,从学校传到社会,从社会传到乡村。老师们把这句话用又红又粗的字体高高的挂在教室的墙上,老师们像姜子牧的父母侍弄庄稼一样的起早贪黑给姜子牧们灌输各种考点和考题,姜子牧的眼睛近视了,架起了眼睛。

    那时候,很多的家庭都给予了高考浓厚的期望,特别是农村孩子,唯一通过高考才能摆脱农村的肩挑背磨,才能够摆脱农村单调乏味的艰苦生活,祈望通过高考迈向城市的阳光生活,那个时代能做一回城市人也算一次身份的提高。那个年代的高考,不管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毕业了总会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姜子牧记得在高考那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楼下的建筑施工依然在继续,姜子牧和他的同学们在极端恶劣的噪声中沙沙沙沙地挥动着笔,书写着人生的希望。

    列车快要到终点的时候,姜子牧急切地从长椅上坐起身子,伸了一个懒腰,长长地打了一个哈欠,将眼镜取了下来,对着镜片哈了一口气,在衣角处搽试了一下。然后用鼻子紧贴在车窗上向外眺望,于是,他望见了那座城市:在漆黑的夜空下,城市又是如此的闪耀着光芒,完全就是一片灯的海洋。

    姜子牧记得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姜子牧学会了思考,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复杂的事情。他和弟弟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闷热、潮湿、凉茶、靓女、蟑螂、臭豆腐……

    火车已经开的很慢了,近处的灯光已经能够显现出建筑物的轮廓和一条条街道,姜子牧远眺过去,那一排排气派的建筑物,那一条条错落有致的街道,甚至那些很常见的树木都是极其漂亮的,姜子牧不禁为自己刚刚想象着老家的场景而怡笑着。姜子牧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要是家家户户都亮着灯,在老家的每一条小路,每一个拐角都装上灯,老家也会是那样灿烂辉煌,也不会比这里差。姜子牧其实是极喜欢老家的那种摇摇晃晃的灯光,喜欢从山上俯视老家房子那星星点点的灯光。黑夜是多么的可怕,让人觉的无助,却又那么的无奈。而这些摇摇晃晃,闪烁不定的山村灯光足以让人重新振作,似乎找到了光明的出口,虽然它没有城市灯光那般迷人、炫丽。但它却挽回了一个又一个人的信任。姜子牧感觉山村的灯光并不是渺小的,它不但让山村的人们得到光明,还让迷失在山村的人生成温暖的火光。

    这是姜子牧第一次来到省城,和他一起来的是他最小的弟弟。其实看起来他的弟弟比他长得更高大一些,似乎也显老一些。本来,父亲想陪着姜子牧来学校报到的。可父母犟不住弟弟的软磨硬泡,硬是说要他送哥哥去学校的,反正自己又不想把初中读完,正好可以到城里打工。

    梦想已久的城市如今实实在在地出现在眼前。设计了无数种方案,一种全新的生活就要开启了。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突然遍布了全身。这对于姜子牧和他弟弟来说,城里的一切都充满着期待和兴奋。

    天热的像个大蒸笼,连呼吸都觉得困难。姜子牧和他的弟弟找了家招待所住了下来。白天,一起在省城的街头四处逛了逛,但什么东西都不买,因为那里至少还有空调,或者就钻进地下通道,那里也有冷气吹,地下和地上是两个世界。晚上,姜子牧和弟弟还会到麦当劳要杯可乐,一起聊聊天,想象着读书和打工的美好日子。

    姜子牧和弟弟一起离开养育十多年的家乡,离开陪伴我们十多年的父母,离开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们。一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一个也许在心里有几分向往的地方,去一个将要生活一段时间的地方,去一个有着太多的期待等着的地方。虽然一个是为了美好的未来去读书,一个是为了家庭的生计去打工。但是都在一起准备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一天,当姜子牧和四弟在校门口的那个小炒店吃饭的时候,一个老板模样的中年男子靠近了他们。说着一口乡音很重的省城语言,姜子牧的弟弟似乎比姜子牧更能听懂那个中年男人说的话,当姜子牧的弟弟满口答应着,脸上显出了兴高采烈的表情时,姜子牧是满腹疑问地看着自己的弟弟。临走的时候,那个中年男子还不忘将他们兄弟俩的饭菜钱一起给付了,又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了姜子牧兄弟俩。四弟和姜子牧一起,把大小行李全部都搬到了宿舍,兄弟俩一起把床铺整理好,把洗漱的东西摆好。姜子牧还想和弟弟一起到学校附近逛逛,四弟却和哥哥说,我们去打那老板的电话啊。

    电话很快就接通了。很显然,那边确实在等着姜子牧的弟弟打电话过去。当姜子牧的弟弟还只开口说话的时候,那个中年男人就忙不迭地说,好啊好啊,来我的单位打工吧。当问到他们就在学校门口的时候,那中年男子说等会就安排人来接他。

    一切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姜子牧的弟弟跟着那个中年男子一做就是大半年了,兄弟俩时不时联系走动着,姜子牧倒也觉得很高兴,每次写信给父母的时候,说自己在学校很好,而弟弟也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几乎是不费什么时间和精力就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寒假很快就到了,姜子牧兄弟俩正在商量着什么时候好一起回家过年。这时,中年男子又给姜子牧的弟弟打来了电话。这时的弟弟,已经用自己打工帮人做事的工资买了一个二手手机。

    弟弟终究还是答应了中年男子,说:“那就做吧!”中年男子满意地拍拍弟弟的肩膀,说到:“老弟,你真的够朋友!等你把这事搞完,我准时送工钱来,你做完就可以和你兄弟一起回家。”中年男子说完,就走了。

    姜子牧猜测四弟答应老板留下来有三个因素。一是四弟这个人心肠软,对别人求他办的事,他不好推辞,总是尽力去办。二是四弟对给过他好处的人,总是加倍地还别人的好处,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虽说老家离城里很近,但老家的乡亲很少来城里打工做生意。三是四弟经不起那工钱的诱惑的。要知道,除了做事老板给付工钱外,老板还顺带说多给四弟一千块钱的。四弟也知道,要是不出来,在老家种田,那要流多少汗水才能挣得?如今,有这么容易挣钱的机会,为什么不挣呢?想着在乡下辛苦劳作的父母,四弟一时半会也是泪盈眼眶的,意志支撑着姜子牧的弟弟留了下来,可是身体却在超负荷的工作中垮掉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着什么,或一个事故,或一项工作,或一件小事,而其中便有一个过程。只有参与了这个过程的人,才会明白个中的滋味,那是一种思想上所领会的情感交集。姜子牧在以后的工作中,只要一想起比自己小几岁的弟弟在省城打工的境遇时,就忍不住这样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