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国宴(2/2)
作者:阿猫威尼
    如此瑟音他从小便听,又怎会听不出是谁所奏。

    主位上,有施易莫面上亦是狠狠一沉,默默对一旁的汝工使了一个眼色,汝工会意,正要退去处理,便听席间突然有个慵懒的少年之音道:

    “这曲《陔夏》是再寻常不过的宴请之曲,由钟、鼓、鎛、磬、瑟共同合奏。‘陔’为‘警戒’之意,此曲自帝禹之时便作为宴饮时的背景之音,用以制约宾客的行步之节,以防宾客因酒醉而失礼。故而在幕后奏曲的多为心绪沉稳的年长之人,如此才可不受宴席欢闹的气氛所扰,使乐曲从始至终都有节有度、有板有眼……”

    这一大串说得看似没头没尾,但却一方面旁敲侧击的中了易莫的要害,一方面又顺应了大多数宾客的心声,大有欲为大家解惑之意。

    易莫觉出“来者不善”,却也不好发作,只得压着情绪霁颜笑问向发话之人:“夏使之意是……?”

    只见那夏使唇角一勾,痞里痞气的将身子倾靠在了桌案边上,闲散着道:

    “方才那一瞬,钟、鼓、鎛、磬皆未变,唯独瑟音突生了变化,虽然持重不足却灵性有余。最重要的是,技巧更胜于最初,甚至可以说,如此瑟音,九州难寻。想来这鼓瑟之人应是在无形中换做了他人,且此人定然年纪不大还非比寻常。有施侯何不让此人现于人前给大家引荐一番,也好满足了众宾客的好奇之心。”

    他目光灼灼,嘴角擎笑。

    方才他第一时间便留意到了有施氏父子对于此事的反常。

    只要有施易莫有意要藏的,无论是什么人,他都偏要逼他拉出来看看。

    一直漫不经心的夏使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开了口,并且一张嘴便对有施侯带有明显的为难之意。

    在座的一众外来之人又似乎十分乐得看这热闹,没有一人以第三方的名义站出来说上一句解围之言。

    易莫别无他法,只得出言令道:“罢了,将她带出来吧。”

    热闹欢庆的大殿瞬时安静了下来,众宾都目不转睛盯着幕帘的方向,眼巴巴的张望着想知道有施侯这般不愿让人看到的鼓瑟高手究竟有着怎样“见不得人”的身份。

    可当那瘦小的身影终于自幕帘后而出,稳步走向殿中央时,满面傲然与不屑的夏使却倏的惊住,那抹原本自认已掌万事于胸的自信微笑也一并滞在了他年少的俊容之上:小矮子!

    —————————————

    【注释】

    ●商国以白色为尊,所以商世子着白衣。

    (依据:孔子曾说过,殷人重视车马,且尚白。)

    ●商为一方诸侯之长,有权随时征讨临近诸侯{此事见《史记·殷本纪》《集解》:商侯“为夏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得专(独擅)征伐”。}

    ●夏时的衣着(依据:考古类丛书《夏史》郭泳著)

    1,上衣和下裳分开。上衣衣长及臀部,袖长及腕,窄袖口。下裳是带褶的衣裙,男女无别,有宽腰带。(普遍款)

    2,衣与裳连在一起,叫做“深衣”(时尚款)

    3,以小袍取代上衣,袍长至膝,袖子宽大些,配以宽裤、宽腰带。(上衣的革新,时尚款)

    ●夏代乐歌(历史上常被提及的有《陔夏》、《九夏》、《大夏》):

    1,《大夏》是为歌颂大禹功德编制的大型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庆典;

    2,《九夏》是周人挑选夏人遗留下来的乐歌重新编定的综合性乐歌,是周代统计的九大乐歌之统称,主要用于制约礼仪行步和宴请。

    与《大夏》一样起源于夏禹时期,沿用至东周衰败。

    3,《陔夏》其实隶属《九夏》,是《九夏》中最重要的一篇,为各种礼仪活动中用于控制行礼者的出、入之行节的乐曲。同时,还可以献享给宾客,并具有调和礼仪气氛的作用。(如文中所讲)也叫《肆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