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问策(1/2)
作者:脂砚主人
    紫禁城,养性殿。

    皇帝双手后背,一直没有说话。

    这让后面站着的太子还有贾政一直是忐忑不安的相互看着,也不知道这位大佬是什么意思。

    之前贾政还整备在上书房上完课,就过来找皇帝说说王家的事情,可还没等他过来呢,皇帝已经派人让他和太子到这座先皇之前暂时住过的地方。

    两个人也是摸不着头脑,皇帝把他们叫过来,就是呆呆的站着,也不说话,这已经很久了他们心里越来越不稳定,不知道皇帝啥意思。

    “朕今天叫你们两个过来,是有一些事想询问。

    原本想着毕竟你们身份不同,想单独召见。

    可又一想,你们也算是师徒了,不是朕的儿子就是朕的近臣,所以也没什么避讳的。”

    皇帝终于慢慢的转过身来,看着他们两个开口。

    太子和贾政赶紧躬身:“请父皇(陛下)吩咐!”

    皇帝指了指旁边的椅子,示意他们坐下,自己也走到主位坐了下来。

    皇帝坐下喝了一口茶,然后笑着对贾政他们说道:“叫你们过来其实也没多大的事,就是有些事情想不通,又不能直接拿到朝堂上说。”

    皇帝说到这里,也是停了下来,仿佛在组织自己的语言。

    “你们说,这文武之分是不是就一定要来个你死我活?”

    太子和贾政听到愣住了,怎么问他们这个问题?

    太子想了想:“父皇,文武百官都是我大周的基石,相辅相成,应该没什么你死我活吧?”

    “对啊,陛下。文武之道本就是自古就有。

    他们不存在什么你死我活,只不过有时候可能会有所偏重罢了。”

    贾政听出来一些,应该是这位在朝堂之上又听到了一些什么不好的事情,或者明说就是文武之争。

    可能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所以这位才会想着聊这个话题。

    皇帝笑了起来:“前儿朕和内阁在商议,说准备往内阁进一位武将,作为调和。

    可朕的这些内阁大臣们啊,还没等朕说完就直接开始反对了起来。

    不仅周毅,顾源这些文臣,就是陈处卫都跳出来反对,可真真让人没想到啊。

    你们说,这陈处卫不是世家出生,而且祖上也是依靠军功起家的,现在怎么这么反对武将进入内阁了?”

    这个问题,太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他一直都是在看内阁诸位怎么处理朝政,但是在人事任命上还真没他什么事,尤其是这种重量级的。

    “父皇,陈阁老不是已经在父辈弃武从文了吗,现在不应该算是文臣吗?”

    太子没回答皇帝的话,而是先问了自己心里的一个疑惑。

    皇帝指了指贾政:“这个问题还是让你的老师给你回答吧,他可是最有资格的了。”

    贾政苦笑着谦虚:“陛下,臣那里有什么资格啊,不过也是转变中的一份子罢了。

    太子殿下,其实在朝廷,很多时候都是讲究渊源的。

    自己家里是武将,基本会被打上武将的标签,很少能够改变的。

    现在您别看臣已经是算比较有成就的文臣,其实在很多人的心里,臣还是依靠着家族的余荫才得到现在的地位,他们可以说是在根本上在否决着臣的努力呢。”

    太子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贾政的话。

    这算什么,怎么别人的努力在他们眼里看来反而是那么的一文不值了起来。

    太子想到这里不由自主的说了出来:“这也太荒唐了,要是祖上为武将那是不是自己家里世世代代就应该为武将,根本不允许出现一个喜文的人不成?”

    皇帝面露讽刺:“他们呢,也是一些小心思作祟,不过在乱世一般都是被土匪压制着罢了。

    乱世用武将,治世用文臣,这似乎在很长的时间李都成了一种定律。

    可有着这样的习惯并不代表是正确的,赵宋一朝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么!”

    贾政也不知道皇帝怎么会突然为了这么一件事而愤怒,他之前又不是没见过。

    皇帝说完,太子不知道如何回答了,只能转过头来看着贾政。

    贾政想了想,则见识还不能太过深入,要是说起来这还是政治制度的关系,可现在贾政又没有机会或者说是能力改变这个。

    “陛下,《过秦论》咱们都读过,而且这历史长河也是总有那么多的相似性。

    隋炀帝在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的时候也是知道自己的结局,可为什么还是那样?

    这就涉及到人性,所以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三省六部制,我大周也算是继承和沿用。

第二百四十九章 问策(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