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0章 百里才(1/2)
作者:庄不周
    诸葛亮轻轻摆手,示意潘濬、蒋琬不要多礼。

    “承明,李、蒋二位君侯是陛下旧部,尤其是蒋公奕,他和吕子明一样,都是陛下的侍从出身。如今吕子明归左都护,蒋公奕归右都护,都是陛下对二位都护的爱护。陛下赏罚分明,此二人追随陛下早,屡有战功,尤其是官渡之战时,他们延滞了麹义、荀衍对颍川的进攻,对战局影响甚大,弱冠封侯也是众望所归。”

    潘濬有些不好意思。李通也就罢了,他早就是江陵督,零陵之战时又立了大功,封侯是意料之中的事。蒋钦年方弱冠,又刚到孙翊麾下,但他也封了侯,这让他多多少少有点不以为然,所以平时与他们交往也不多,军议时,他也不怎么发表意见。

    此刻诸葛亮提醒他,特地指明蒋钦的出身和战功,自然是觉得他的态度过份了,必须加以改正。对蒋钦个人有意见倒无所谓,但质疑天子赏罚不均,这就有些犯忌了,至少会给孙翊留下不好的印象。

    诸葛亮像拉家常似的说起了蒋钦以前的战绩。蒋琬也就罢了,潘濬有心武事,将来必然要和蒋钦合作,说不定还要听他指挥,如果心态不摆正,惹怒了蒋钦,蒋钦故意针对他是很轻松的事。说起来,潘濬跟了他几年,配合还是很默契的,他不希望潘濬因为这点小事葬送了前程。

    刚才军议的时候,蒋钦的脸色不怎么好,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

    说完了蒋钦的战功,诸葛亮又总结道:“蒋公奕、吕子明,还有一位周幼平,都是当年陛下身边的小将,对陛下用兵心得最深,几乎是与我大吴精锐同步成长起来的名将。说实话,若陛下无出海之意,有他们在,其他人都很难出头。可是陛下志在四海,拿下益州后,最多休整三五年,二位都护必然率先出海征伐。承明,机会很多,努力。”

    潘濬再拜。

    蒋琬却是第一次听说这些事。他不关心武事,没看过什么战纪,文武有别,对诸将的战绩不太熟悉,尤其是对蒋钦等年轻将领了解有限。此刻听诸葛亮说起,这才知道蒋钦立过这么多的战功,封侯也是实至名归,不禁叹服。

    “军师,陛下如此重视年轻将领的培养,莫非在十年前就有了征伐海外的计划?”

    诸葛亮点点头。“陛下志在天下,要不然也不会许周大都督天竺之征了。”

    “天竺?”蒋琬、潘濬异口同声的问道。

    “周大都督是西域大都督,战区却在西南,而前朝宗室刘宠却去了玉门为督,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诸葛亮微微一笑。“若不是志在天竺,周大都督久战无功,岂能跻身五大都督之列。”

    潘濬恍然大悟,以前的诸多谜团一下子豁然开朗。“这么说周大都督的目标从来不是益州,是天竺,益州只是他练兵之地?”

    诸葛亮哈哈大笑。“承明,你现在明白了吧?”

    “明白了,明白了。”潘濬连连点头,随即又道:“既然左右都护将来都会出征海外,水师必不可少,陛下会不会借着这次机会,为右都护配备水师?”

    诸葛亮指指潘濬。“举一反三,承明之谓也。”他顿了顿,又道:“蒋公奕有弘农作战时,有指挥水师的经验,陛下调他来辅佐右都护,想必是有所安排的。至于具体什么时候配备水师,眼下还不太好说。如今出海捕鱼利润丰厚,买海船的人如过江之鲫,几个船官都忙不过来。这大概也是陛下不急于决战的原因。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太学的木学堂正在全力研发新技术,三五年后必然有重大突破,配备越迟,船越好。”

    蒋琬附和道:“没错。如今海上商路初开,正是利润丰厚的时候,南到交州,北到幽州,足以大发其财,不会有多少人愿意走得更远。没有商人、百姓同行,海外征伐也走不远。过上十年,国内利润渐薄,出海有利可图,才会有更多的追随者,才能一呼百应。”

    诸葛亮打量了蒋琬一眼,笑着点点头。“公琰目光长远,不妨再言之。”

    得到诸葛亮的鼓励,蒋琬又道:“愚以为,陛下锐意出海,恐怕还和户口有关。前汉、后汉,盛世皆在三代以内,三代后则积弊丛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户口滋生,土地不足以供给,再加上兼并,是以百姓失业,乱象渐起。本朝力祛兼并,但人口滋生却是避免不了的,最多百年,必然人多地少,出海征伐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蒋琬一声轻叹。“陛下未雨绸缪,堪称高妙,非常人能及。”

    诸葛亮有些惊讶,盯着蒋琬看了半晌,失笑道:“公琰能想到这些,着实令我惊讶。”他想了想,又道:“公琰非百里才,只是所见有限。这次贤良齐聚汝阳议政,是一个开眼界的好机会,你应该去见识一下。若能亲聆陛下教诲,点拨一二,将来必成大器。公琰,你准备一下吧,即刻起程。”

    蒋琬躬身领命。“喏。”

    ——
第2450章 百里才(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