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差距(1/2)
作者:小有寒山
    “这才算是简单的?”吴铭顺觉得自己的脑子快不够用了,单单这个茶粉就制作了十几分钟,这还叫做简单。

    这时,邓寅发声了,他说道:“确实是这样。这点茶法有一系列的规定,小到木炭的质地,大到推石磨的力度和频率,这些都有很多限定。这位苏先生真的是点茶的行家,我甘拜下风。”

    邓寅,家学渊博,自小就对一些失传的工艺有极大兴趣。当他知道宋朝有一个点茶法时,潜心钻研十几年,这才算是掀开它的神秘面纱。

    当他听到苏仲康也对点茶法略知一二时,内心是激动的。因为,这代表在这条道路上又多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

    所以,当他满心欢喜地看着苏仲康做点茶的准备工作时,只是在一旁默默观看而已。他在验证这位苏仲康是不是真的略知一二。

    苏仲康后续的动作和解说像是醍醐灌顶一样,把他原本还不大清楚的那些,直接像捅破窗户纸一样揭开了。

    然后,他再与古籍上记载的一一验证,发现人家苏仲康真的不只是略知一二而已。如果苏仲康这还算是略知一二,那么他自己就只能算门外汉了。

    邓寅收起了心里的震惊,以学习的心态继续观摩下面的步骤。

    苏仲康接过曹磊递过来的汤瓶,里面已经装了六七分的矿泉水了。

    他将汤瓶直接放在茶炉上,这个茶炉也是特制的,它与汤瓶的对缝衔接非常密合。

    茶炉里的炭火极为活泼,像是拥有生命一般。炭火很旺,又加上银质的汤瓶导热性比较好,所以不一会儿,汤瓶里就有了大小不一的响声。

    “这茶水开了么?”吴铭顺问了一句,因为他发现这水闷在汤瓶中,根本就看不到茶水是否沸腾了。如果是在平常,可以通过观看水沸腾时所泛起水珠的大小来判断水沸腾的程度,但是这一招在此时行不通。

    众所周知,只有掌握汤水的适当火候,才能冲泡出最佳的茶来。而对于点茶法来说,这一点更加重要,但是这汤瓶却让点茶者很难掌握火候。

    大家都在紧张地看着苏仲康。随着点茶的推进,他们发现这点茶法真的是极难的,不管是准备工作还是开始点茶,全都要克服各种各样的难关。

    苏仲康不慌不忙,他从茶盒中用茶匙挑出了一些茶粉,置于茶盏之中。

    这些茶盏质地较为粗糙,而且不是黑胎,感觉像是寻常人家所用。

    不过,现在算是特殊时期,倒是不必要讲究这些。如果是在宋朝时,以建州或者吉州的黑窑茶盏为佳。

    汤瓶中的水在突突地响着,苏仲康在某一个瞬间,将汤瓶拿了起来,然后将它放置在一旁停顿了一会儿,等到瓶中水的沸腾完全停止后,先往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

    “这一步叫做调膏。”苏仲康拿起茶筅,将茶盏中的汤水和茶粉调成极均匀的茶膏。

    然后,他一手拿起汤瓶注水,一边用茶筅击拂。

    当他在注水时,他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而他另一手先以茶筅搅动茶膏,渐渐加大击拂的力度,手轻筅重,指绕腕旋。

    等到汤水差不多到碗壁的十分之六处时,苏仲康就停止了注水,然后放下汤瓶,转而按住茶盏,另一手动作不断,持续击拂,不过击拂的动作时快时慢、时轻时重,不一而足。

    又过了一会儿后,茶盏里白色的泡沫越来越多,泡沫层慢慢地溢了上来,等到泡沫凝而不动时,苏仲康这才收起茶筅,将这碗茶盏放于茶罗上,端给吴铭顺,说道:“远来是客,请品尝一下这碗茶汤。”

第九十三章 差距(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