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圣意难违(2/2)
作者:汉水谣

    想想即将到来的那场挑战,朱祁铭心中半是期待,半是惴惴。

    这时,皇上瞟一眼尚未醒神的郕王,微皱眉头,“郕王!”

    郕王悠悠然举目四顾,片刻后打了个激灵。

    “朕有些不适,你们各自回去吧。”

    ······

    “老朽没记错的话,殿下只想获得一次议政机会,此后殿下是殿下,杨荣是杨荣,从此各不相干,是吗?”

    杨溥眼中有分忧虑,但很快就被亲和的笑意所遮掩。他没有食言,果真第二次请旨将朱祁铭邀入府中,或许是为了彻底释疑吧。

    吕希去文渊阁借阅相关文书副本,虽是奉旨行事,但此事毕竟与一个亲王相关,皇上的背书不一定保险,一旦事后被人察觉乘机大做文章,那也是极难收场的,故而杨溥为吕希留了一条后门,一切都在暗中进行,杨溥因此而担上了天大的责任。

    “小王决不食言,小王不敢负杨阁

    (本章未完,请翻页)老的一片苦心。”念及杨溥的豁达与担当,朱祁铭心存感激,但一想到常有阁臣随时查阅文书,吕先生不可将文书留在手上太久,若想不为人知,大概只有匆匆浏览一遍的时间,对此,杨溥也是爱莫能助,朱祁铭不禁暗自担忧。

    唉,只能寄望于吕夕谣超强的速记能力了!

    那边杨溥哈哈一笑,随即脸色一凛,“看来,对这些年来杨士奇、杨荣治国理政的所思所想,殿下甚是不以为然。”

    这是试探么?是试探本王的议政能力么?朱祁铭把这样的试探归之于杨溥的好意,或许杨溥是担心自己届时露怯,导致一场破例邀亲王参议的廷议事后被证明完全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吧。

    “在小王看来,对如何化解大明的内忧外患,杨士奇、杨荣无所思无所想,一切都是在按部就班,应付而已!他们长于做事,短于远谋。”

    杨溥微微一震,“愿闻其详。”

    “杨阁老博学,小王不敢班门弄斧。当年,商鞅被秦孝公一纸《求贤令》引入秦国,先以无为而治的帝道相游说,次说以仁德治天下的王道,秦孝公均不为所动。最后,商鞅说以霸道,秦孝公大悦。在秦孝公看来,帝道、王道都不足取,唯有霸道可强秦。”

    “商鞅变法?”杨溥凝目而思,“贵室受损,小民受益,这样的变法只有一次,后世不会再有了。想想唐代王丕、王叔文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不过是触动了一点小利而已,士大夫与勋戚便群起而攻之,变法或不了了之,或半途而废,殷鉴不远啊!”

    这就对了,化解内忧与外患,并非无路可走,而是鲜有人甘愿自己的利益受损,去走真正的强国之路!

    “不对!”杨溥猛然站起身来,“战国之时,大争之世,秦国有亡国之虞,不得不行霸道,而如今天下已是华夏大一统,今非昔比!”

    “杨阁老,外有虎狼,把大明放在四海来看,如今依然是战国之时,大争之世!”朱祁铭知道,如今大明的处境与当年的秦国不同,大明毕竟没有多个足够强大的敌邦,若是被瓦剌这样的蕞尔小邦给玩残了,那就太悲催了!

    “可是,天下大定之后,以法家的术治国,难以持久。”

    “霸道难以持久,王道亦难以持久,好在儒家与法家有个共同的祖先,那便是春秋时郑国的子产!”

    “宽猛相济?”杨溥落座,随即缓缓摇头,“殿下是想以此议政么?”

    “不!明知不可为,小王何必虚议!”

    “殿下想议何事?”

    朱祁铭淡然一笑,“自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杨荣不是擅长边务么?”

    杨溥眼中掠过一丝疑惑,或许在他看来,一个少年亲王根本就不可能在杨荣擅长的边务上击败杨荣。殊不知杨荣若在他擅长的边务上输给了一个少年亲王,那他还有何颜面呆在庙堂之上?

    (本章完)

    :。: